社科院发布《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 针对反腐热点问题发出建议———
继去年底我国首部反腐倡廉蓝皮书发布后,昨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发布。蓝皮书称,调查显示,近六成民众对今后5至10年中国反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报告同时称,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需尽快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有效规制。
反腐调查问卷设置“生猛”问题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显示,近60%的城乡居民对今后5至10年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1年提高了大约一个百分点。认为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城乡居民虽然较2011年有所下降,但比例仍然较高,不过报告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报告对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受访者有官员、学者和普通群众。问卷设置了一些“生猛”问题,比如“每周公款吃喝几次”、“收送了多少礼品礼金”。
报告称,受访者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努力程度和总体效果给予肯定,77%的企业管理人员和76.3%的专业人员认为党和政府惩防腐败“非常努力”或“比较努力”。
调查显示,公众对深化反腐倡廉建设有很高的期待,91.7%的受访者认为,加大反腐败力度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88.1%的人认为能促进社会稳定。受访者还认为,反腐倡廉建设不仅要强化党和政府的监管,还须更加依靠人民群众,因为反腐败是全社会的事业,民众是惩治腐败的基础力量。
“一把手”权力过大引发热议
报告介绍,50%以上的普通干部主张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40.5%的反腐专业人员认为应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财产情况的监督。
近年来,薄熙来、王立军、刘志军、黄胜等高级干部落马,备受社会关注。这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有长期担任“一把手”的履历,且主要腐败问题也是在任“一把手”期间发生,引起舆论热议。报告称,不少受访者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
报告认为,“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自由裁量权过大,其中一些人不受约束、不按规矩和程序办事,恣意妄为,难以避免腐败风险。报告建议,需尽快从体制机制上防止“一把手”权力“过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不应直接分管资金配置、干部任免等具体事宜。
另外报告建议,可将“三公”作为干部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实行领导干部“三公”支出终身责任制。
反腐·附录
蓝皮书披露公众具体反腐主张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
二、对干部任用失误应严肃追责。50%的受访者认为,用人失察失误应“追究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责任”。
三、对公职人员应该有更高要求。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公职人员不廉洁应该“清出队伍”。
四、规范公务接待。48.2%的受访者主张“严格控制公务接待预算”,61.2%的受访者认为应“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57.6%的受访者主张“实行公务接待餐费和人员公示制度”。
五、加大力度治理公务用车问题。51.1%的受访者认为公务用车应“使用专门牌照,严禁出入娱乐、餐饮、购物场所”,主张“使用GPS定位系统监管公车使用”,“实行用车里程记录与工作日志对照”。
六、提高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执行力。72.8%的受访者主张“必须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71.9%的受访者主张“对制度执行不力实行问责”,66.7%的受访者主张“领导重视并带头执行制度”。
七、提高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71.9%的城乡居民强调要“保护举报人”。
反腐·释疑
监察部副部长于春生:
不能把“官员密集落马”
理解为“贪官越来越多”
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原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十八大后,一批官员相继落马,被外界解读为中央出重拳反腐。反腐在大快人心之余,也引发多方思考:高官密集落马,是反腐力度加大了,还是贪官越来越多?
昨天,出席反腐倡廉建设蓝皮书发布会的中纪委委员、监察部副部长于春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国家的反腐力度加大,取得的效果是好的。但对于近期多名官员落马,不能理解为“贪腐官员越来越多”。他说:“现在查处的有些案件,并不是近期产生的,可能是产生于好几年前或十几年前,到现在才暴露,所以我们得不出‘反腐力度大,腐败官员就多’的结论。”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王延中表示,官员落马的影响并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从历史上看,中央对惩治腐败始终保持着很大的高压态势。他说,根据历年的反腐数字统计,全国平均每天查处十几个县处级干部和大约不到一个厅局级干部,省部级干部一年查处大概10个左右。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网络反腐”这个时下热门话题,王延中说,网络反腐是全民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但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反腐就像网络本身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未必能够提供充分的线索,但已经可以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也许它揭露的是腐败问题,在未得到证实前,这种社会影响可能已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一些侵害。”王延中认为,应该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毕竟网络只是一个工具。
反腐·榜单
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评出
2012中国反腐倡廉十大事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正式施行
2.全国党政机关进行公务用车专项治理
3.国务院提出禁用公款买烟和高档酒
4.薄熙来因严重违纪问题被开除党籍
5.国办发出细化“三公”经费信息公开通知
6.刘志军因严重违纪问题被开除党籍
7.中央军委要求军队领导增加报告收入房
产情况
8.原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人员受贿案件
正式宣判
9.“表哥”“房叔”事件呼唤加强官员财产监督
10.中央政治局做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
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反腐·原声
■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可以调到党政部门任职,在党政部门受到挤压时可以调任企业领导,寻求高经济报酬——所谓“金色降落伞”。
——对于如何监督央企老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建议,央企应引进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形成对“一把手”权力的制衡,减少腐败发生的概率。
■过去一些单位领导班子在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时,往往是班子主要领导先定调子,其他成员随声附和,基本按照“一把手”的意见形成决定或决议。
——黑龙江省纪委副书记李广智总结该省延寿县的反腐经验时如是说。
目前,黑龙江省延寿县实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及票决制,以解决“一言堂”的问题。
■制图/潘璠
反腐·对话
对小的腐败
也要零容忍
记者:今年报告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李秋芳:要有效地规制权力——这始终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这一年研究得出的结论,同时更是反腐永恒的主题。
记者:最近有反腐专家提出,为了推动官员财产公示制,如果官员部分退赃可有条件赦免,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李秋芳:关于官员财产的问题,应该受到关注。但不能用一个完全含糊的概念,来笼统地谈对财产彻底公开和完全申报。比如说国外,官员财产申报的主体各国有所不同,有的是全体官员,有的是部分官员,像法国才有6000人申报。此外,财产申报的内涵也不一样,像美国就不申报银行存款。申报后的公开度也不一样,有的国家上网全部公布,有的向上司报告即可。
至于不干净的财产怎么处置,像香港当年曾搞过一个新法规出台实施之日,对此前出现的轻微问题有特赦。但也有三个不赦:严重的问题不赦,正在查办的案件不赦,逃跑的不赦。用“赦免”这个词不是特别准确,我们过去常用的词叫“坦白从宽”,但还是要依纪依法处理。对于不干净的财产如何处理,地方已经在进行探索。有些省正在建立廉政账户,官员收到的不当财产,转到那个账户去,纪委也在收,本来就有这项制度。处理不当财产有很多种途径。
记者:有声音呼吁,官员财产申报制应该纳入《反腐败法》。
李秋芳:对于这个问题,干部群众一直有这样的建议,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报告里也说到了部分人对腐败有麻木心。有人觉得,官员只要为老百姓做事,贪点也可以。您怎么看这种心态?
李秋芳:老百姓对腐败有宽容心,这本身是一个消极的态度,我们终归要建立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文化。社会要建构廉洁文化,对小的腐败也要零容忍,小腐即惩,小错即纠,就会慢慢赢得社会的清廉环境。
■本版文/本报记者 关庆丰
实习记者 李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