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看了《万箭穿心》,大为激赏,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真是久违了。我当时就断言,此片如果拿到国际影展上去,必能折桂。现在看到该片艺术总监和制片人谢飞的访谈,印证了我的判断。 |
前不久看了《万箭穿心》,大为激赏,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真是久违了。我当时就断言,此片如果拿到国际影展上去,必能折桂。现在看到该片艺术总监和制片人谢飞的访谈,印证了我的判断。他说,虽然发行方临时决定“退赛”,但东京影展的国际评委中还是有人建议给奖,要不是美国和英国评委对“退赛”一事深为反感,拿奖是没有悬念的。其实“退赛”并没有真正成功,东京影展主办方拒绝了,照样按计划放映两场,反映都很好。你看你看——这边厢按老规矩放映并赢得口碑,那边厢却执意退赛轻失桂冠,这是何苦呢?难道真的是发行方“爱国觉悟”特别高?
谢飞当时就在网上发表声明,质疑发行方是恶意炒作,而不是所谓的爱国行为。本人深表认同。国与国之间的龃龉,自有外交途径交涉,民间抗议也应限于政治层面。而日常的文化艺术常态交流,不必去“搭车”。再说东京电影节并不仅仅是日本人的电影节,它是世界级的电影节,就像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你不能因为反美而不去登临“世界讲坛”。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许发行方怯于“可能与奖无缘”,就用“退赛”的商业炒作,让观众关注此片,以期撬动国内票房。但无论如何,对待一部优秀的艺术片,首先应该用充满自信的健康心态去推行它。当你堂堂正正、信心满满地在国际国内诸场合登堂入室,自然就会收获与影片质量相匹配的声誉和票房。电影就是电影,你得保持纯粹的心情。
诸公都知道,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美国人,怎么可能青睐他们眼中的“恐怖国家”呢?但好莱坞是好莱坞,美国政府是美国政府——即使美国政府,在仇视伊朗政府的同时,也照样不会仇视伊朗的艺术。对于他们来说,这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只是常识与常规。就像这次东京电影节上,主张给《万箭穿心》奖项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位日本评委。你退赛,你抵制,但他只看作品不看态度,这才是专业精神。
眼界开阔一点,心胸开阔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影坛乃至其他“文化之坛”占据一席之地。有时候,真有必要经常反躬自问:为何我们总是“小家败气”呢?(刘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