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时政>>海内外同胞共庆春节>>往期特刊回顾2012

[欣游赏戏]老戏穿新衣

2013年01月31日17: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  娜    字号:

  2011年,泉州木偶剧团根据电视剧《潜伏》改编的木偶剧。

  新版《牡丹亭》的演奏团队。

  新版《牡丹亭》营销到意大利威尼斯。

  “演”

  “土洋结合”唱新曲

  本报记者 郑 娜

  不久前听了福建南音的一出曲,印象深刻。因为以前传统南音是没有声部的,那次演出竟然出现了多声部女声伴唱的表演形式,类似和声唱法,令观众十分惊喜。后来才知道,那是泉州南音乐团在表演方式上的一个创新。

  现在很多传统艺术都在谈创新,除了在内容上更多地与时代接轨外,在表演形式上更是如此,比如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进行新尝试,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的前提下,适当加入现代元素,其实这种变化是颇受欢迎的。

  最近更流行的,则是传统戏曲与其他艺术方式的结合。比如流行音乐流行的“中国风”,不只把歌词写得如古文般有韵味,编曲上也注意加入传统乐器,有的干脆直接运用一些经典的戏曲选段,像京剧《苏三起解》、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演绎,显得既传统又时尚。

  有时候,“借船出海”的效果确实不容小觑,特别是一些电影里出现的戏曲选段,往往比那些没有出现在电影里的,更容易被新一代的观众所熟悉。最经典的当然要数讲诉梨园生活的《霸王别姬》了,香港电影《胭脂扣》、《东成西就》也使几出粤曲成为人尽皆知的“流行歌曲”。时下热播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一夜捧红了苏州评弹《秦淮景》。

  艺术本来就是与历史相结合的典范。传统的维系是艰难的,但只要有创意,那些老得掉渣的陈年旧物也有机会成为新时尚。

  “看”

  看戏不止在剧场

  本报记者 张意轩

  拿着板凳带杯茶,去剧院听戏喝茶,或是在人头攒动的拥挤中,看临时搭起的戏台上唱地方戏……这是不少人的春节记忆。

  看戏,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而春节,也正是看戏的好时节。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看戏的地点、欣赏戏曲的通道,也在不断变化着,丰富着,这本身也形成了一幕精彩的演变剧。

  “过年时县里的剧团会到村里演出,有时在别的村子演,我们会步行几十里路去看,唱的是家乡戏,也追星。”这是60岁的山东退休职工吕忠诚年少时的春节看戏记忆。

  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广播听样板戏”成为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安徽大学教师徐强的主要记忆。迈入80年代,电视开始成为看戏的主要渠道之一,2001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了戏曲频道,此后,戏曲春晚便成为徐强这样的戏迷每年的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又崛起为新的看戏通道。网络春晚方兴未艾,视频网站、聊天室、微博、手机……多元化的传播成就了人们看戏的多样化,同时也催生出丰富的表现形式。

  当然,在新渠道勃兴时,老渠道也在不断发扬光大,无论送戏下乡,还是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春晚,都透着一股过年的热闹、喜庆劲儿。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越来越丰富的通道,参与到这场“春节大戏”中,他们在欣赏,也在传承,折射出戏剧更广阔的生命力。

  “做”

  新春戏曲新包装

  本报记者 赵展慧

  过年,正是热热闹闹看戏的时候。今年新春,戏迷们会发现老戏披上了新“外衣”,而非戏迷们可能会发现在他们的新春旅行里就包括了一段花腔水袖。

  一出传唱得最为火热的《牡丹亭》在新春里就被“复古”和“新潮”同时簇拥着,被装点得格外时尚。1月6日,2007年首演的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又已开演。复古是它最大的创新,将600年历史的昆曲摆在600年历史的明代皇家粮仓遗址中近距离演出。

  另一面的创新则充满现代气息。杜丽娘做梦的时候会有花瓣洒落,演员抒发“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悱恻情怀时有绵绵细雨落下,结尾处甚至放飞出一只只活蝴蝶。

  依靠现代科技的声光电装点传统戏曲已成潮流。前不久可能是最后一场的青春版《牡丹亭》谢幕后呈现了一场高科技影展,以3D影像、12米弧形投影等新视觉表现手法,再现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的经典留影。

  百戏之祖曾遭遇过许多门可罗雀的冷清,但新包装给戏曲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也让戏曲在院团改制的大背景下更适应市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197场,没花政府一分钱,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1980元的最高票价甚至得到了众多非戏迷的捧场。

  同时,传统戏曲的传播和运作方式也通过各种新包装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节期间戏曲与旅游业、餐饮业等其他行业的“联姻”更为火热。李女士在从广州到苏州的春节小华东旅游行程中,船游古运河时听昆曲成了她最为向往的项目。

  春节期间各式小剧场也都打起了亲民牌。戏迷可以点戏,为自己喜欢的名家“翻牌”,甚至自己登台演出。

  炫目舞美只是外衣,但裹挟着各式时尚新点子,戏曲的精气神在新春里蔓延得更热乎了。

  提线木偶:方言?普通话?外语?

  提线木偶是福建泉州地区的艺术瑰宝,也是本地民众过节时最爱看的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泉州提线木偶一直在创新。2011年8月,泉州市木偶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办首届提线木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要求普通话标准,因此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要保持方言演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发展,要支持。对此,泉州市木偶剧团回应,提线木偶应该融汇多种语言,不忘本地走下去。闽南话表演仍是根本、是精髓。新血液的加入,能拓展剧团的演出空间,适应外地市场。

  《图兰朵》:歌剧?京剧?芭蕾舞?

  除了最为经典的歌剧之外,《图兰朵》还被改编成话剧、舞剧、冰上舞蹈、川剧、豫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其中又以中国京剧院的大型京剧版《图兰朵公主》引起最大争议。唱腔上,《图兰朵公主》在保持了京剧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同时引入中国民歌《茉莉花》、歌剧《今夜无人入睡》等唱段,将这些旋律与京剧唱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上,在京剧传统的唱、念、做、打中加入了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技巧。同时,在舞美上也引进了歌剧的元素,并采用了各种声光电的现代舞台技术。

  徐老师的春节“网络曲会”

  “网络曲会刚刚结束,昆曲、京剧、黄梅戏都唱了,初学者、资深票友、老艺术家都一展歌喉,且谈曲论艺。尽心尽兴,大饱耳福。”这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教师徐强最近的一条微博。如今,网络已越来越成为徐强看戏和唱戏的主要通道。

  除原有的“秋风起京昆戏曲艺术网”外,徐强最近又在新浪UC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聊天室,邀请国内外票友来交流。“全天开放,大家随时可以上来唱一嗓子,可以视频,可以对唱,还可以点评。”徐强说,自己“很喜欢在空荡荡的房间唱戏,尤其是唱昆曲,感觉会有精灵在听。”

  徐强说,如今聊天室里不仅有国内的票友,还有美英等国的票友,“前阵子,一个年轻的票友还把她近80岁的奶奶、黄梅戏《朱门玉碎》的主角,请到电脑前唱了15分钟。大家都很过瘾。”“春节期间,我们还要搞一些专题演唱活动。”徐强规划着。

  皇家粮仓上演《牡丹亭》

  抛弃了清末以来的舞台式表演,在600年粮仓遗址中上演,百年来首次回归厅堂“家班”演出样式。演员、乐师皆着明代服饰,家具古法制成,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一切为了“复归昆曲表演的肇始状态”。同时加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比如借助花瓣、蝴蝶等实物来强调舞台效果,并且戏曲主题还走上餐桌,观众先吃牡丹宴,后赏《牡丹亭》。

分享到:

(责编:刘猛)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