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养老方式两大改革方向,一是所有国民养老待遇均等化,二是延迟退休年龄。前者废除养老特权,有助于建设公民社会,后者有助于减少民粹,缓解养老金压力。 |
中国养老方式两大改革方向,一是所有国民养老待遇均等化,二是延迟退休年龄。前者废除养老特权,有助于建设公民社会,后者有助于减少民粹,缓解养老金压力。
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只能保证不饿死,过上体面的生活则需要依靠自己。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养老金缺口大,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力未得到高效运用,大部分人反对延迟退休年龄,决定了未来养老金收入不可能维持体面生活(公务员除外)。
政府在致力于提高养老水平,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1月9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这是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此次调整后,预计企业人员退休金将达每人每月1893元。
这个数字高于在职职工最低工资。以广东为例,从今年5月1日起广东省将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将由1300元/月调整至1550元/月,从3月1日开始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至每月1600元,保持全国最高。
即使如此,养老金缺口依然难以填补,表现在2万亿的空帐,与研究数据显示的18.3万亿到几十万亿不等的养老金缺口中。虽然人保部表示,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1.7万亿元,总支出为1.3万亿元,年末累计结存达1.9万亿元,总体上,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当期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但目前有赢余,不等于未来不存在缺口。各省情况不同,郑秉文先生测算,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的财政养老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不抵支出的省份共有15个,缺口高达679亿元。
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在养老金方面的超国民待遇非改不可。
我国公务员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以上,比企业职工高两倍以上,在职期间不用缴纳一分钱,形成养老金贵族阶层。据人社部数据,2010年,全国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的参保退休人数占所有参保离退休人员总数的7.74%。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养老金总支出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89.15%,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10.85%,比照当年支出为1410.5亿元。
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改革举步维艰,2008年,国务院重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五省市开展试点改革,到目前为止,试点的省市均没有拿出实质性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大致方向是逐步与企业的养老制度并轨,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在牵涉个人利益方面,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遭遇到坚决的抵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叶响裙表示,以0.08的个人缴费率计算,如果三千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少缴费720亿,这也就相应带来并轨后转制的成本。事实上,改革滞后的成本远远高于720亿,加上公务员少缴的部分,成本在千亿元以上,并且,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滞后,使得企业成本相对上升,社会不公显而易见。
养老金改革又是一个改革操刀者是否愿意改自己命的问题。
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必须同步进行的改革是减少养老金支出,延迟退休年龄。
一方面养老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人均寿命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维持上世纪70年代的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0岁)。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相比而言,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至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女性65岁、男性67岁。
按照预期寿命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虽然可以将国有资产划拨至社保基金,但在人口基数庞大与人口老年化并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退休金难以为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公开表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每年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而德意志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并在2020-2050年间提高平均退休年龄7岁,将能使我国养老金账户累积结余持续约三十年。
一方面是养老金特权阶层阻碍养老福利均等化,另一方面民意汹汹,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现实就是养老金缺口加大,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生活水准直线下降。大家均分的蛋糕越来越小,却不愿意稍有改动。
不可能存在不动任何一方利益的万全之策,养老金改革逆水前行的引擎,是反特权与反民粹,如此才能走向公平与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