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政权力与行业协会联姻,会生出怎样的怪相?当社会组织披上若隐若现的官方色彩,将出现怎样的畸形?近年来,一些半公半私、角色异化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不断催生出各种怪相和弊端,持续受到公众的广泛诟病,也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
众所周知,作为连结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承担着服务咨询、沟通协调等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运行中不断出现的相关问题也日渐引起公众注意。尤其是,部分本属于民间性质的行业协会与“公权”模糊不清,在人员上与一些政府官员纠葛不断,不仅让社会公众如鲠在喉,也模糊了协会的应有角色,对其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构成种种明患和隐忧。
行业协会角色异化的弊端与危害不可小觑。一是由于职责边界模糊不清,协会与公权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曾经出现的某市场监管部门把指导的协会会费变成旅游福利的情况,既败坏了部门形象,也损害了行业利益。二是人事安排上的“潜规则”盛行。家电类协会、医药类协会、快递类协会、能源类协会……纷纷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退休官员担任,这已成为社会公众司空见惯的现象。“正是在这种见怪不怪之中,一些官员退而不休,不断发挥‘余热’,使原有的权力持续发酵。”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
部分行业协会的角色异化,根源在于社会管理的错位,以及与政府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某些行业协会因为有公权力庇佑,不仅能规避有关监管,也助长了乱收费谋利益的“底气”。某些官员也乐享其成,把行业协会当成权力寻租的“自留地”,成为永不退休的“港湾”。
破除行业协会的角色异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权责明晰才能清除怪相,依法治理方能走上正轨。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深入推进政社分开,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这是中央坚定的改革决心,也是对社会关注的有力呼应。正本清源,回归角色,在机构、人员、财务等环节上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行业协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