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可说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年鉴。一个国家的前行,就刻印在这一圈圈年轮中。
今年两会,政府换届、代表委员履新,政府工作报告尤具总结性、标志性。这份报告,承接过去、谋划未来,把它放在更长时段内考察,与5年前、10年前的报告对读,在那些似曾相识却又悄然变化的总结中,在那些雄心勃勃却又脚踏实地的目标下,在那些不断重申却又曲调翻新的问题里,或许能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一次带有纵深感的解码。
翻开10年来的政府报告,能明显感受到前行中的“爬坡过程”。比如,2003年,新农合还在试点;2008年,社保要“扩面”;到今年,社保的目标已经是全覆盖基础上的“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了。实际上,从教育到医疗,从收入分配到环境保护,莫不能看到这样一个连续的发展进程。点滴推进、日拱一卒,回头再看,已是万水千山。
即便是一些老问题,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强调的“三农”问题为例,2003年农民增收还停留在“减轻农民负担”的要求上;5年前,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劳动力转移等,多管齐下;而到今年,更多强调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邓小平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不过,从减负到增收再到保障,这是螺旋上升之后,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问题了。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比喻成赛跑,现在已进入最考验耐力的相持阶段。这个时候,调整呼吸、保持节奏至关重要。这10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始终是个重要命题,不管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或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最终目的都是“健康发展”。同样,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到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监督制度,政府职能也在转变中不断深化、完善。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划定重点、制定规划,就是为了能让偌大的中国,在奔跑中不断调整呼吸,最终跑得更稳、跑得更远。
现在,整个中国发展的劲头很足、步子很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期待很高,这可以理解。然而,分析这些政府工作报告也可见,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想在朝夕之间解决问题更不现实。昨天开始治理污染,今天就要绿水青山;昨天还有两亿农民工,今天都要变成城里人,这不符合认知常识,也有违发展规律。也正因此,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砥砺前行,同样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更多理解和支持。
有人说,中国的问题很多时候就像“太平洋里打鸡蛋”,投入再多,也抵不过盘子大。更何况,群众还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因此,即便政府工作报告年年能交出好成绩,我们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却还是没有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所说,既不能盲目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又要能“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这才是适合我们发展的节奏。
面对代表,作报告的总理会说“请审议”。的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人民对政府工作的“年检”。在报告记录下来的不同时间切面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国家的变与不变,能感受亿万人民前行中呼吸的节奏,更能听到“中国梦”一步步渐近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