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有一流的医生做依托,但是医学院学生生源、培养的问题出现了一些隐忧。 |
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有一流的医生做依托,但是医学院学生生源、培养的问题出现了一些隐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还编了个三字经,“招得来”,北京重点高中的好学生多报考北大、清华的金融、法律,没有好的学生参与到生命科学中来,如何竞争?“培养好”,现在的医学院教育过于注重技术,在人文科学缺失上的教育不够。“留得住”,一些医学院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当医生,而是卖药去了。“用得上”,怎么用年轻人,建立怎样的培养机制。“提得起”,怎么考评?现在的模式下重论文,轻临床,医生成了论文医生。“守得住”,学科带头人能否在职业上付出全身心。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建议,医学院学生应该重点放在临床、尽早介入临床,在每年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本科不是学临床的,比如学化学、生命科学,我们招过来也是非临床专业,主要是面向研究,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没有临床经验,没接触过真正的病人,但是他们也可以考医生执业证,然后还能到县级的医院做医生,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政策。
黄峰平委员建议搞科研的和搞临床的要分开,上海所有医生的晋升要卫生管理部门考核,而不单是你论文的数量,一考核,就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副高生正高的,连基本的片子都读不好。
不选择医学院跟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生行业激励不够也有不少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举了个例子,作为肝胆外科的专家,他的团队做一台肝切除手术,是2000块钱,不是他一个人的所得,是整个团队的。徐亮委员补充,虽然北京的几家医院试点了医师服务费改革,增加了挂号费的阶梯度,但是护理费、手术费、治疗费没有,大陆的医护人员人工费用的支出才占15%,这是不合理的。
政府该投的钱必须投才能解决医患关系,邵一鸣委员算了笔账,2012年,政府财政在卫生事业经费上的支出只占全国GDP的1.38%,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在卫生事业上的政府财政投入要占到GDP的5%。黄洁夫告诉记者,美国占到18%,即使其他金砖国家也没有低于5%的。
虽然这几年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财政支出也在增加,但从切割的层面上看,增长全在基础保障里,比如今年提到的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他还以国家疾控中心为例,由于员工待遇偏低,三年来已经流失了90名骨干人员,为了支出员工的工资,中心举债4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