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改革只知道跟国家要钱,但凡这样的管理者都是懒汉,”黄奇帆说,真正的改革应该是用一个巧办法、一个好主意实现共赢,没给国家添麻烦,也没给国家制造通货膨胀。 |
“市场经济中的太多课题需要我们动脑筋:不是依靠国家拨款,而是利用改革产生的生产力实现财富增加;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日前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说,未来重庆将开放市场能量,进行巧实力、智慧型改革,形成“山城特色”的重庆改革。
探索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世界性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探索。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城乡区域差异很大。“真正要把重庆城乡统筹好,需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黄奇帆说。
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人口转移流动“五个一体化”,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服务更趋均衡。
“我们解决了从无到有,但目前只是低水平的覆盖,”黄奇帆表示,还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实现高水平全面覆盖。
黄奇帆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最大的矛盾在于城市农村资源不能相互流动。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互通和一体化至关重要。
2009年,重庆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开展了“地票”交易的探索:先把农村闲置的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地票形式到农村交易所公开买卖。交易收益扣除复垦成本后,85%补偿农户、15%给集体。
黄奇帆说,地票的探索能带来五个好处:一是地票实行耕地先补后占,可有效保护耕地;二是盘活农村闲置和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资源;三是有效补充农村危旧房改造、沉陷区农房搬迁、地质灾害搬迁等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四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原始积累;五是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活农村劳动力、土地、金融等要素资源,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转的制度通道,”黄奇帆称,通过制度性安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期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中国农民穷,穷在除了靠双手双脚的劳动收入外,几乎没有任何财产性收入。”黄奇帆说,目前农民97%的收入是劳动收入和政府补助,财产性收入低于3%。
重庆农村金融不活跃,关键在于农民没有抵押物做信用基础。黄奇帆表示,银行不给农民发放贷款,大量农民每年产生的几千亿储蓄全提供给城里人使用,而农民和农村没有从中获得利益反哺。
为突破这一瓶颈,重庆从2010年起开展了农村土地承保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流转或交易。
试点开展以来,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累计达到31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不到1%。2015年,“三权”抵押融资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届时可增加上千亿元农业销售收入,使重庆农业产值翻番。
“让城乡金融、土地等要素流传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黄奇帆说,这将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城镇化:“农民工进城而不是农民进城”
“农民工进城,而不是农民进城。”黄奇帆说,把农民简单变成城市人口是不科学的。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大量农民工补充。
黄奇帆表示,城镇化进程的本质是减少农民、把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一个过程。“辛辛苦苦在城里打工几十年的农民,却不能在城里真正安居,跟城市终生无缘,这不公平。”
2010年,重庆启动了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允许在城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成熟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目前,重庆市累计有序转户359人。
黄奇帆认为,推动城镇化能改善农民工待遇,善待农民工是管理者的良心;其次,能增加内需。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一年人均增加一万元消费;再次,城镇化也能带来生产力的变化。
户籍制度改革搞得好,会延长中国人口红利15年。黄奇帆说,中国目前51%的城镇化率只是一个虚数,至少达到70%以后,中国的人口红利才会进入拐点。
开放市场能量 推动智慧型“山城特色”改革
“花钱搞投资,谁都会干,资金总是供不应求的。也不能完全依赖中央来推进发展。”黄奇帆说,改革是一切发展的龙头,加速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开放市场的能量。
黄奇帆说,市场的力量无穷无尽,用生产关系调整来促进生产力,是巧实力、智慧型改革,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型的改革。
“现在我们要动这方面的脑筋,不仅靠货币投资产生增长,而要靠生产关系调整来提高生产力,”黄奇帆说,这种改革产生的生产力在实现财富增加的同时,没有投入反而吸收了货币,能使中国经济实现既好又快的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黄奇帆认为,衡量是否实干的标准,在于是否围绕问题抓发展,是否能够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是否按照市场化规则推动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说起改革只知道跟国家要钱,但凡这样的管理者都是懒汉,”黄奇帆说,真正的改革应该是用一个巧办法、一个好主意实现共赢,没给国家添麻烦,也没给国家制造通货膨胀。
关于重庆改革的难点,黄奇帆表示,重庆最困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问题。“70%的路不是隧道就是桥梁,山沟间修路成本很高。”
改革就是要从难点突破。近几年,重庆大力发展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地铁投资已超过700亿元。
黄奇帆说,重庆是山城,山上盘旋的都是小立交公路,路与路之间被山山水水切割开来。如果没有桥梁、隧道、地铁联通,就没有一个城市的经济,而只有小山沟的经济。
“当你把地铁、隧道、高速公路建造好,就会形成城市经济集聚体,整个城市既优美又轻松,”黄奇帆表示,基础设施的弱点反而变成了重庆的特色。
“这就是智慧型改革,围绕本地区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央一直以来都在调动全国千百万干部巧思考。黄奇帆说,重庆各部门、各地方的政府官员要有科学、智慧执政的悟性和能力,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遵守市场规则,释放改革“红利”,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山城特色”的重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