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时政>>时事

从零到整 黄奇帆"操盘"下的重庆土地生意

2013年03月21日09:46    来源:时代周报        字号:
摘要:在黄奇帆看来,土地储备是一个发展中城市必要的战略性措施。纽约、巴黎等发展饱和的城市,不会再扩张,再搞土地储备没有意义。但在发展中城市,土地储备的要义是,在发展的初期,一步到位,把未来几十年的土地储备“框”下来。

  嘉陵江与长江穿城而过,浪潮奔涌。纵横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起伏的山岩上高楼林立,无处不彰显着这个中国内陆最大城市经济疾行的雄心。从16年前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的发展从未像现在这般异军突起,仿佛一夜之间,这座山城有了大都会的气派。

  城市剧变的背后,无疑是重庆官方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10年投入了6000亿。”3月5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外高调宣称,这样的巨额投入没有为当地政府带来债务危机,“我的奥妙就是土地储备。”

  重庆市2002年开始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当时储备了40多万亩地。黄奇帆称,十年用了20万亩,每亩赚200万,这就4000亿,扣掉征地本身的成本,有两三千亿的额外收入,就抵销了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开支。

  “现在重庆还有大量的土地储备,我们的财政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在西部十二省区是最轻松的。”黄奇帆说。

  “重庆土地储备制度的一些经验和操作细节,以前没有进行披露,现在也没什么保密了。”在黄奇帆看来,土地储备是有技巧的,不同城市的操作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城市发展饱和了,土地储备就没有意义;如果在边远的农村没有发展空间的地方去储备土地也没有意义。

  “断了很多人的财路”

  中国土地储备最早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沪杭地区。2001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对该制度给予首肯,全国大部分城市开始模仿和推行。

  重庆的土地储备制度始于2002年。当年8月22日,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市国有土地储备整治管理办法》,拉开了当地土地储备的序幕,时任副市长黄奇帆是此项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此前的2001年10月,黄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职务上调任重庆。当时,直辖已4年的重庆,其主城区面积仅200平方公里,城市扩张欲望强烈,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起步。

  但土地瓶颈问题横亘眼前。“以前重庆九成土地都是协议转让。”黄奇帆回忆,“2002年以前,重庆市政府手中的储备土地几乎归零,政府要用地,要跟开发商去买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发商拥有土地动辄几千亩,在渝北、江北和城乡接合部,土地十几二十万一亩,全(卖)出去了。”

  “那时候,政府要造一个位于金紫山的住宅区,要造一幢公安局的楼,要造人大、政协的办公楼,土地都是我当时到重庆后从开发商手里一块一块买回来的。”黄奇帆说。

  当时,重庆的国有工业集团下面有近2000家大大小小的工厂,“一些工厂厂长经营无方,生产无能,但卖地很活跃,每个厂长都可以跟开发商售卖土地,然后把地或高价或低价地卖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长期实行无偿、无期限行政划拨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甚至工商企业的经营性用地也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无偿供给。虽然自1990年后逐步确立并推行有偿、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严格限制划拨用地的范围,但并未改变城市存量土地大量由各种企事业单位控制的既存格局。

  黄奇帆调任重庆前曾深入研究过香港的土地储备制度,而且在参与浦东开发的过程中亲自操刀了浦东的土地储备。他在重庆推行的土地储备,属于政府主导型,实质性内容是将该市此前的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限,全部收缴至当地官方掌控的几家市级土地储备机构。此举的核心在于,原有的土地一级市场巨额增值收益不再被房产商占有,而是进入代表公共利益的国资系统。

  2002年,重庆市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对全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3年2月,重庆市政府又在土地储备中心的基础上成立重庆市地产集团。该集团是重庆市政府注资的专事土地储备和开发整理的运作载体。

  随后几年,重庆市城投公司、重庆市水利投资公司、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公司、重庆市高等级公路投资公司等重庆市政府旗下的八大投融资平台(简称“八大投”),亦被授予土地储备职能,介入了土地一级市场。

  “我可以这么说,2002年以后,政府出台这一招,断了很多人的财路,甚至有很多人对我恨之入骨。”黄奇帆说,“大家想想,有很多小厂的厂长,跟房地产老板的协议都签了,如果允许土地卖出去,这些老板都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土地增值)财富,但当时市政府一纸令下,国资委坚决执行,这些地都给退掉。”

  10年卖地4000亿

  重庆市通过推行土地储备体系,将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上收,并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由重庆地产集团等经营,在征收土地后,投入资金来进行拆迁安置或置换搬迁,并投入资金搞土地整治,完成“七通一平”后,将可以直接使用的“熟地”移交给当地土地出让中心挂牌。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负责人表示,重庆已将土地市场牢牢管控,形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一根管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几大市级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总量已达40多万亩。

  当然,重庆在土地一级市场中获利颇丰。2001年重庆市全年的卖地收入仅约2亿元,2002年推出土地储备政策后,当年土地出让金就增加到11亿元,2012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至897.5亿元,在全国300个城市中位居第三。

  黄奇帆坦承,土地出让金成为重庆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收入一般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3,是重要的第二财政。”

  重庆未启动土地储备制度时,地方财政能力很差,面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捉襟见肘。2002年该市预算内财政收入157亿元,而当年政府财政负债余额450亿元。

  土地储备制度运行后,以土地为核心,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操作,为重庆城市建设带来巨额资金。

  “土地储备功能已在重庆国有投资集团内部形成两个循环。”黄奇帆在多个场合阐释,第一个循环是从储备到融资到搞项目的循环,比如重庆城投公司有1万亩地,规划上让城投公司储备了,它拿出部分资金,完成规划红线内的土地征地动迁、产权过户,从而成为信用资产,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循环:土地储备后,要投入、开发,然后通过市场转让给房地产商。“这是一个土地升值的过程,也许50万元一亩的地,转让时200万元一亩,部分出让金要转交区县政府和市政府,部分则用来抵扣基础设施中的各种投资—很多基础设施是政府的公共支出,它已由投资集团在银行融资后先期投入了,最终要还银行。”

  黄奇帆通俗地解释,第一个循环是跟银行借钱,第二个循环是把银行的钱还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离变现尚远的土地,事实是一种朦胧的承诺,支撑着重庆各家城市投资公司反向融资。比如无力提供配套资金的区县政府往往“以地换库”。近几年,重庆水投与重庆26个区县签订了土地储备协议,涉及32个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把近6万亩储备土地的未来收益权以53.8亿元计入无形总资产。

  在重庆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田丰伦看来,通过先期大规模储备土地,接着逐步释放土地供应,从而获得较大的土地级差利益,在投资大量基础设施的同时,避免债务过重,则是重庆土地储备实践的制度安排。

  重庆并不回避近年来在轻轨、铁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入。“我们十年花了6000亿。怎么能做到债务不高呢?我的奥妙就是土地储备。”黄奇帆在今年两会上公开算了一笔账:我2002年刚到重庆储备了40多万亩地,这十年用了20万亩,每亩地赚200万,这就4000亿,扣掉征地本身的成本,有两三千亿的额外收入。

  黄奇帆称,两三千亿往里一砸,就抵销重庆城市建设的大部分开支,“如果没有土地储备的额外收入,我们地方债务不是现在的2600亿,得是5600亿,就完蛋了。”

  重庆政府的债务占GDP的23%,低于全国平均线。黄奇帆表示:“重庆地方债的安全度排在全国第五位。如果重庆要破产的话,后面的省份都要破产了。”

  “五条军规”

  经过十年发展,重庆主城已从一环主城向二环主城发展,整个主城二环内面积有2000多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为1000平方公里。理论上,从2002年到未来二三十年内,重庆主城将有近700平方公里要新开发,约近百万亩地。一般政府储备地不得超过城市可开发建设土地总量的50%,即约40万至50万亩。

  在黄奇帆看来,土地储备是一个发展中城市必要的战略性措施。纽约、巴黎等发展饱和的城市,不会再扩张,再搞土地储备没有意义。但在发展中城市,土地储备的要义是,在发展的初期,一步到位,把未来几十年的土地储备“框”下来。

  重庆土地储备制度十年来之所以能发挥出效用,黄奇帆总结称关键在于坚持了“五条军规”。

  一是超前储备,一步到位;细水长流,逐年供应。在超前储备了40多万亩地后,重庆市政府对这些地块先规划后出让。这里指的不单是总体规划,而是任何一块出让土地都要有控制性详规,重要的地块还要有形态规划。而土地供应“细水长流”,重庆市政府计划20年内每年只能开发5%,40多万亩地的储备资源,一年最多用2万亩。

  二是土地储备要为公共利益服务。在这40多万亩土地储备中,大体上有50%用于公共服务,50%用于商业开发—出让的收入回过头来再用于公共事业。

  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重庆已使用的20万亩储备土地中,近10万亩是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用地,如公租房建设、大学城建设、铁路机场等。其他10万亩用于房地产开发,将其收益用于整个20万亩的征地动迁成本,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开发建设。

  三是土地储备不改变重庆市区两级政府的分配制度。市区两级之间财力有分配原则,土地出让金扣除征地成本以后的净收入,过去是55∶45。2010年以后,重庆调整为50∶50,进一步增加了区县政府的财力。

  四是土地储备必须经过两次循环:第一次是“储地—融资—开发”,就是把公共用地和商业用地一级开发做出来;第二次循环是“出让—还贷—建设”,生地变成熟地出让后,会有溢价,这个溢价则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以改善城市的功能。

  五是严格设置风险“隔离墙”。重庆对储备地是分包隔离,“分灶吃饭”,各算各账,自求平衡。黄奇帆将操作的逻辑归纳为“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就是某一地块开发与一揽子具体项目的时间对应、资金平衡。

  以江北嘴的开发为例。江北嘴是重庆城投公司的储备地,储备土地7000亩,其中2500亩用于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真正可卖土地是4000多亩,收益是360亿元。

  江北嘴于2005年开始开发,征地动迁花100亿元,“七通一平”花30亿元,这130亿元全是银行融资,利息几年时间滚40亿元。总成本是170亿,360亿里扣除这170亿,还有190亿盈余:要缴20多亿的税,再投资20多亿修建重庆大剧院、科技馆;上缴重庆市政府100亿元,用于修建五座桥—菜园坝大桥、朝天门大桥、长江二桥等。还剩下30多亿元,则作为资本金,用于启动广阳岛项目。

  在黄奇帆眼里,江北嘴如同纽约曼哈顿,广阳岛就是与曼哈顿配套的长岛。据重庆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江北嘴土地储备过程中,所在地江北区政府曾以“影响发展”为由,拟从重庆城投公司手里“挖”出一部分,以每亩100万元左右毛地转让,后被黄奇帆制止。

  而广阳岛拥有1万亩地,早年亦被所在地南岸区政府以15亿元左右转让给了大连海昌集团,海昌承诺将该岛整体开发,结果四五年只象征性投了一两个亿,后在黄奇帆强力介入下该地于2010年被收回,交由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开发投资公司整体开发。

  软肋与隐忧

  有了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重庆实现了“有节奏地供应土地”。这让黄奇帆感到安慰:“当政府要调控土地供应的时候,如果手中没地,那么调控就等于零。如果土地供应少了,市场地价涨得过快了,就多供一点地。政府手中总要有地啊,没有地,你有这个愿望也是空的。”

  在经济下行时期,重庆土地储备模式并非没有受到挑战。重庆国资委一位官员感慨:“我以前也认为土地出让不能持续,2008年上半年也确实出现了卖地难。但是信贷放水了,我们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重庆土地出让金2007年为314亿元,2008年受调控影响大幅下降至117亿元。2009年恢复到448.47亿元,2010年跃升至712.1亿元。但2011年再次遭遇降温,重庆土地出让金达784.4亿元,同比上升仅10.1%。

  2013年预算报告显示,重庆土地出让金收入较上年几乎零增长。在2012年该项实际收入未像过去几年实现大幅超收后,当地继续维持较低预期。

  事实上,重庆土地储备用“土地捆绑项目”模式逐年解决了以前年度市政基础设施筹措资金的还款问题,筹措了在建项目资金,以滚动建设、滚动储备和滚动还款方式保持资金链的发展。但难题在于,土地资源未必能满足年度投资量的需求。

  “10%左右的土地出让金增幅,将无法背负增长30%以上的投资。”重庆本地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称,对过去五年土地出让金增长占财政收入均超25%的重庆而言,重庆土地行情的走低虽有宏观政策背景,其影响却可能远甚于发达地区。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亦认为,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重庆行使土地储备功能的几大政府投资平台可能面临巨大隐忧,“在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楼市低迷,会让这些投资集团用于抵押融资的土地资产缩水,银行就会催还债务,自身融资能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重庆正在规范区县土地储备和融资管理。该市要求每个区县只允许建立一个土地储备公司,38个区县形成38个土地储备中心。同时土地管理严格遵守先规划后出让,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出让,多卖熟地、少供生地、不卖毛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等几大原则。

分享到:

(责编:王昕)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