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时政

国籍成施一公当中国院士的绊脚石?

2013年05月02日18:12    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但是,在2011年12月施一公却落选了中科院院士,如此鲜明对比,引来公众热议。不少人质疑为什么施一公能当选美国的双院士却当不了中国院士,这其中是否有“猫腻”?中国究竟怎样选院士?

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但是,在2011年12月施一公却落选了中科院院士,如此鲜明对比,引来公众热议。不少人质疑为什么施一公能当选美国的双院士却当不了中国院士,这其中是否有“猫腻”?中国究竟怎样选院士?

根据媒体报道,施一公在2011年评选院士落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籍问题被认为是他落选的首要原因,当时其尚未取得中国国籍,这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国籍标准;二是他回国时间短、贡献少。

而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对于长期不在国内工作的院士候选人,在坚持院士标准的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并且,“被推荐人需要提交当前有效的中国国籍证明,即中国国籍身份证件的复印件。”由此来看,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也并非完全说不通。

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美国评选施一公为双院士,主要从他的学术水平来衡量,而非为美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施一公是“千人计划”首批回国的学者,回国5年,中国的院士落选,而美国的院士却连获两个,此事在公众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当上美国的外籍院士和能否当选中国的院士,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在一落一当之间,让大家看到的,恰恰是中国院士制度改革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方向。中国要吸引人才,要在学术上领先,院士制度改革是必须的。

评选院士的标准尽管有不一样,但各个国家的标准应该是大同小异。无论标准有多少,其中的根本标准,应该是看一名科学家有多少高质量的成果,以及他的学术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多大的贡献,而不仅仅囿于国籍、国界之限。

【人物小传】

施一公

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分享到:

(责编:冯慧)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