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3年07月31日11:08|来源:华商晨报|字号:
摘要:我国多地近日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上海刷新140年记录,杭州刷新60年记录。 |
热议
7月24日,杭州74岁的保洁员15时出门扫马路,16时30分收工后倒地猝死;28日,杭州一建筑工地14时开工,一名工人昏迷倒地,疑似诱发颅内出血。在长沙县一处工地,被工友称为“铁人”的农民工黄海罗顶着高温连续多日作业,29日被发现一睡不醒……
我国多地近日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上海刷新140年记录,杭州刷新60年记录。据气象部门预报,至8月8日,江淮、江南、重庆等地仍将出现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35℃的高温天气,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而今日沈阳最高温将达33℃……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高温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相关报道见本版)
□李红军
眼下,持续不断的高温烘烤着华夏大地。与此同时,“高温关怀”的落实情况也在拷问着社会的道德良知和法律规定的执行力度,其中最该关注的无疑是劳动者的权益。
其实,国家早就有这方面的规定。去年,国家安监总局、人保部等联合下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停止室外露天作业;37℃以上、40℃以下时,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日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35℃以上、37℃以下时,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加班。然而,现实语境下,彰显制度善意的“高温关怀”在一些地方却屡屡遭遇“执行难”,“高温关怀”成为了一种劳动者无法触及的“奢侈品”。
“高温关怀”何以成为“奢侈品”?
首先从社会层面解读,这是饭碗和权益的博弈。在饭碗和权益的选项中,更多的人选择了要饭碗不要权益的选项,因为高温下不干活,很可能会大幅减少收入,为了生计,一些人只好“冒死一拼”。
其次,暴露了一些企业的惟利是图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按照规定,各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发放高温津贴。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可在现实语境下,发不发高温补贴,扣不扣除劳动者工资,完全是资方说了算。
最重要的是,凸显了监管部门的执行乏力。这些年监管部门在“高温关怀”的落实上总是“慢半拍”,每每出了人命,又是“紧急通知”又是“限期整改”,只能是亡羊补牢。
人是社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敬畏生命应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要让“高温关怀”由纸上权利变为现实权利,需要各方面共同打出“组合拳”,一是作为劳动者要敢于维权;二是要对企业加强监督,须严格遵守规定;三是劳动监察部门要把“高温关怀”落实到位。
落实“高温关怀”是一道严肃的社会命题,惟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为生命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闻暑而动”体现最好的城市精神
□雷泓霈
上海持续高温之下,民政系统启动了高温应急救助机制,在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避暑点,为受助人员提供饮水、食品、降温设施、清凉防暑用品,24小时为受助人员提供免费餐饮、洗浴、住宿等人性化服务。(7月30日《文汇报》)
高温,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一种会威胁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灾害性天气,成为了和海啸、地震一样的公共灾害,上海市紧急落实应急救助措施“闻暑而动”,为需要的群体送上清凉关怀,虽算不得伟大的壮举,但因为将卑微者的尊严放在了心上,所以才让公众觉得非常宝贵。
当下,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了,一座城市的公共精神、公共形象,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上,更在于它所制定的公共制度,是否具有人情味,是否能让每位城市成员都能得到饱满的生活,都能感到有尊严以及强烈的归宿感。正如著名城市社会学家桑内特的名言,“具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闻暑而动”无疑为上海增添了诸多公共人情味,这种凝聚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敬仰和感激,才是最好的城市精神,最强的城市竞争力。
马路烤五花肉,需要“常态抗灾”
□朱昌俊
来自气象局数据称,高温已覆盖了中国19个省区市,达31.7万平方公里。有专家提出要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应对高温之害。(7月30日《新闻1+1》)
从往年的井盖煎鸡蛋,到今年的马路上近乎烤熟五花肉,货车翻车三万斤活鱼倾覆变“烤鱼”,都在暗示高温的现实“威力”。
高温带来的影响当然首先是作用于人,但远不只是对于人的抗热能力的考验,而是呈现出系统性的影响。比如安全方面,如烟花爆竹等行业就需要特别防范高温隐患;生产方面,农业作物也难以避免受到高温的影响,森林防火更需引起特别重视;再比如能源供应上,高温往往带来用水和用电上的压力。这些看似零零碎碎,却都与高温保有紧密联系。专家提出要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认识和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或正出于此考量。
强调以“抗灾”的视角来应对高温,凸显了对于高温负面影响复杂程度的充分认识,也有利于提升防御和应对意识。但将高温天气视为自然灾害,也等于默认了其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从近几十年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温天气已经具有普遍和常态性。以此而言,仅将其视为偶发的自然灾害,可能还不够。既然是整体性高温,那么到底何为灾害,何为正常,这些在实际认定过程中,难免产生争议。虽然已有法规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保障,但显然,类似整体性的调休、改变生产生活节奏等,还需要有具体规划。
如何顺应并应对高温天气的增多这种趋势,要做的当然很多,但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更新,认识到高温影响的复杂性,拿出常态化的应对机制。
原标题 [工友殒命诘问高温下劳动者权益
(责编:邢若宸、俊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