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2月09日19:18|来源:新京报|字号:
全民陷入面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恐慌
“做好事被诬陷,没想到这事落自己头上了。”昨日,北京的侯女士称,其在菜市场买菜时,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陷,被迫垫付了2500元住院押金。摔倒老人李学文则表示,他是被侯女士拉的菜篮子车绊倒,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见9月26日《新京报》)。
这些天,有趣的不是一桩桩“扶老人”事件,而是事件之后步调一致的沸反民意。从“彭宇”到“许云鹤”,只要是“扶老人”类的争执,在舆论审批的先行立场里——没理的都是倒地的老者,而得理的总是伸手扶助的当事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没有确凿证据前,对倒地老者的肆意谩骂果真是“扶起道德”的彪悍姿势吗?
无是非,则无立场。或者说,臆断的是非观,即便看起来很美,比道德沦丧的事实本身,更需公众警惕。“扶老人”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因道德不古,行为成本飙升,群体忧虑之下,便多了些先入之见。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如果此般逻辑化身为舆论暴力,罔顾是非、干预司法,则每个情绪激昂者都可能加入了一场自戕与互伤的游戏。生活不是靠推理过日子的,尤其是涉及具体利害关系的事件,不是格格巫,就不应轻易划定立场。因为我们既可能遇见刁蛮的坏老太,也可能碰到肇事后伸手的公民——人性本不是“非好即坏”般简单,辨是非、明真假、断利害,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
遗憾的是,这些年,舆论的勃兴也带来了群体话语的浮躁——典型表现为乱贴标签的疯狂。譬如“扶老人”的关系中,老人都是坏蛋,伸手的必是英雄;譬如具体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定是嗜血的魔鬼,而患者一定是纯良的喜羊羊……在这样的思维之下,个体的差异服从于整体的“标签”。身份逻辑战胜了事实逻辑,只要站对队列,假恶丑皆可以化身为真善美。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对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认知,更主要的不是普适的规律、而是差异的内涵。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每个身份背后,必有一些或褒或贬的公共事件,在舆论影响力日渐嚣张的背景下,简单的归类式思维不仅无助于真相的廓清,反而可能生发成道德或舆论的暴力。
“真相未明,标签先行”。公共社会当警惕这种现象,公民言论更当秉持理性客观的基本立场。(邓海建)
原题为:真相未明,不能标签先行
(责编:赵雪晨)
群体话语 标签 扶老人 许云鹤 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