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时政>> 正文

政协委员:农民工不满文化生活 月薪6000不舍得看电影

2014年03月03日12:40|来源:燕赵都市报|字号:

为了了解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他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跟他们一起喝冷水、啃馒头;他在北京的立交桥下裹着棉大衣,和他们挤在一起睡了三个晚上;他走进很多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和上百名农民工聊天交朋友,听取他们的心里话。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文联副主席何香久,他说,自从有了这些经历,农民工就成了自己的“心结”,再也放不下了。“我已经快60岁了,这下半辈子大部分精力都将用来关注农民工群体。”

去年,何香久作为一名全国政协新委员,因提交农民工提案被很多媒体记者熟悉,今年,他准备再次提交提案———《让农民工享受更多的文化权益》,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的关注。

而在来北京参会之前,他正和一位企业家朋友谋划,在建筑工地建“流动书屋”,让在工地干活儿的农民工可以免费读上书籍。

破棉大衣捂出的“心结”

何香久委员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开始于2012年。“一家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记录杰出农民工故事的书”,应约后何香久犯愁了,虽然每天和很多农民工擦肩而过,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对农民工群体并没有深刻了解。

为了了解这个群体,何香久以寻找打工的侄子为由进入他们的群体,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跟他们一起喝冷水、啃馒头。在北京一座立交桥桥洞里,和他们中的一些人挤在一起裹着大衣、塑料布睡了三晚。“随后的两个晚上,他们接纳了我,什么都聊,甚至聊到个人家庭生活,聊到找不着对象,家里出的事。”

何香久说,当你带着优越感去问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时,他们什么都说不出来,但当你真正融入他们时,他们是不设防的,心就挂在胸膛外,心里话全都倒给你。“他们的一些话、一些表情、一些小动作就印在我脑子里了。”何香久说,一个57岁的安徽阜阳籍老民工并不以住在立交桥下为苦,他说早年在深圳时,睡在公园的躺椅上一晚被赶了7次,不得已就住在树上。“差点就变回猴子去了。”他话语轻松地说着,何香久的心上却像压了石头一样沉重。“那天早晨,我醒来后发现,一位早起出工的农民工兄弟,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了我的腿上,我特别感动。”何香久说,此后农民工就成了自己的“心结”,再也放不下了。

也因此,2013年,他首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提案,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今年,他准备再次提交农民工主题的提案,呼吁让农民工享受更多文化权益。

月薪6000元也舍不得看电影

今年的提案为何把焦点锁定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对此,何香久坦率地表示,以前认为有了保障农民工就会融入社会,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城市文化的开放多元与乡村文化的封闭保守差异显明,并产生了深层文化冲突,他们缺的并不只是物质,而是无法融入和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只有文化的融入才是真正的融入。“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忧虑什么?他们对打工的这个城市有什么期许?不真正融入他们,你就永远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也就提不出真正有效的建议。”何香久委员说。

何香久委员在农民工聚集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和上百名不同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了深入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几乎没有业余生活,不干活儿的时候就是睡觉、聊天、逛街或是聚在工棚打牌。大多数农民工只是“睡觉”、“闲聊”,“玩手机”,或者喝喝酒、逛逛街、打打麻将。他也发现,目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就是文化生活。

印象深的是一名来自湖北的青年农民工小窦,他唯一的一本“书”,没有封面,书页几乎掉了一半,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是一册陈年的《读者文摘》。这个小伙子说,这本“书”是他一个工友留给他的,他带在身边三年了,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看了无数遍,几乎都能背诵了。还有一位当了工段长的农民工老单,他每月工资6000多元,五六年来只看了两场电影,“票价太贵,舍不得”。

何香久委员发现,多数农民工虽然每月工资三四千元,有技术的农民工每月能挣五六千元,甚至更多,他们却舍不得花钱买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看一场演出。对他们来说,最奢侈的是能看到街头大屏幕电视播出的新闻,或用手机上上网。

城、乡都不“靠”,农民工陷入文化孤岛

在准备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何香久这样写道:这个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现状,却日益成为社会的隐忧。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农民工们,在现实生活中正遭遇着“文化的尴尬”。

何香久委员说,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服务的投入,仅是国家财政投放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专项资金,就有700多亿。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和 “乡村书屋”,可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既不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

除了消费能力的因素外,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设施有着严重的心理隔膜,因而鲜有问津。内蒙古赤峰民工老张多次参加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他说:“这些东西盖完了和我们就没关系了。离我们太远了,那是人家的嘛,(和我们)不相干。”

还有一个刷油漆的小伙子,就连逛超市都感到自卑。“他感觉城市人都躲着他,起初以为是身上的油漆味,每次出门都换身干净的衣服,还是发现人们躲着他,他认为是袜子有味再换掉袜子,人们依然躲着他,他认为是头发里有味,就每次洗头,最后他很伤心的发现人们还是不愿意接近他。”

沙漠化的文化生活,封闭的人际关系,让农民工与城市“格格不入”。而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对文化生活表现出“高渴求”。

为农民工“量身定制”文化服务

“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不愿管,呈现了‘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的现象。”何香久说,“我会尽我所能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我想我下半辈子很大精力,都会用来关注他们。”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何香久提交了《让农民工享受更大的文化权益》的提案。他建议将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并设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民工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农民工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为农民工“量身订制”文化服务,扩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和供给。在政策导向上,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等多种投入并举的利益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承担起公共资源保障的责任,如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些廉价的影院等。

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应配套建设固定的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应配置流动性、临时性文化设施。就近演出场所低票价为农民工演出。使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让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文化之中。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农民工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农民工搭建与社会其他群体交流的广阔平台。

免费培养农民工中的文艺骨干,让农民工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成为文化的主角,充分调动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政府除了对农民工提供初级的、基本的文化服务之外,还应帮助农民工在主动参与和创造文化成果中实现自我价值。(本报特派记者 王丽)

原标题:农民工是我的“心结”

(责编:王化云)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提供,农民工兄弟,看电影,心结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北影学霸校花爆红 中国各校校花美貌大PK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