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咨询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中原书画新丝路鲁东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旅游华商IP电视纸媒滚动
2014-08-01 17:27:0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字号:
原标题:践行核心价值观激发青春正能量(教育视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暑期征文①)
青春是一抹明媚的亮色,青春更需要有坚定信念作为厚重底色。只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编织青春,才能担起时代重任。到农村支教,在艰苦中砥砺青春;到岗位一线,在接地气中体会敬业与艰辛;到社区调研,用脚底板丈量社情民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暑期实践活动是很好的载体。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连续刊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暑期征文,希望大家踊跃投稿,讲述故事,抒发感悟,激扬青春。
编辑点评:
青年的价值追求
关乎未来中国的气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价值理想和导向追求就是明日他们的价值追求。
积土成山、涓流聚海。每个青年学子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坚守怎样的道德基准、践行怎样的信念与理想,将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时代气质。未来中国,能否绘就美好的价值图景、能否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直接取决青年学子的价值理想与心灵追求。
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也需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而这其中,社会实践显然是最好的抓手和途径。让大学生在基层中主动锤炼,在广袤土壤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待人的态度,感受“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诚信品格,才能与周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把握人生每一次出彩的机会,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让大学生在象牙塔外的环境中成为一粒粒鲜活的种子,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一个深刻的概念,及其背后蕴含的广博的内涵。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
正如文中两位年轻人的做法和感悟一样,每个青年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关键人生阶段,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航向,扬起人生逐梦风帆,为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切实承担起青年人应该承担的使命。
(呐言)
“爱国”不是抽象概念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学院2012级本科生 年苏巴特·肖凯提
我是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的一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我热爱我的祖国和家乡,学习了习总书记的五四讲话精神,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涵后,我更迫切希望以笃实的态度和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新疆人民感受到祖国的关爱和重视,让更多的人能明辨是非,还原大美新疆。
今年学校启动了“绿色电力照亮长征路”——新疆能源解困试点项目,试点地区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104团二牧场的无电区。这是我之前去过的地方,当时看到牧民仍生活在几千年来没有电灯的环境中,过着还似原始牧民的生活,我内心涌动起要有所作为的强烈感受。得知项目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后,我收集了活动资料,和学长、老师进行了交谈,认识到大学生志愿者能在志愿服务中深入基层中接地气儿,在为当地送光明、送文明、送富裕、送和谐、暖民心的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7月5日,我随学校的志愿者团队一起踏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火车,开始了我们的志愿服务之旅。大家一路畅谈生活和理想,热情参与公益服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祖国僻远民族地方需求,同伴志愿者的精神让我深为感动。在之后的几天,我们一起去牧区,帮助牧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一起生活、相互帮助,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坚持着、努力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我们完全没有地域的隔阂,同伴志愿者都铆足了劲儿,就像是为自己的家乡做事一般尽心尽力。融洽的合作经历,让我感受到在国家、学校以及全社会民族团结的氛围中,大家有着全心全意共同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实实在在地参与,体会才更深入和真切。和牧民交流,我了解到家乡还急需能源电力的帮扶,偏远牧区的牧民依旧普遍存在用电难,无电用的问题;户与户之间距离远,传统的电网无法覆盖;当地居民的用电意识弱、生活方式守旧。家乡发展、祖国建设仍然在路上,需要汇聚更多的力量。
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更有感触的是:能源解困,除了为无电区牧民直接提供设备帮扶送去了“光明”,更大的意义在于送去了现代“文明”;志愿服务,点亮牧区的同时,也点亮了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心中爱国之光、友善之光,更点亮了自己心中的责任之光、爱国之光。
新疆是我的家乡,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年轻一代,于我而言,“爱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具体存在:是怀着深沉的热爱、肩负服务家乡、祖国的责任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是这样想的,即使事情很微小,如果一个个青年人站出来勇于担当,一双双强壮的手切实去做,一束束光芒就能汇聚在一起,就会照亮祖国文明、和谐,民族团结的美好未来。
做“扶得起”的“90后”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 钱烨莉
7月中旬,一个行色匆匆的早晨,我和同学在赶往实习单位的路上,经过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时,前方一个老奶奶突然倒在自行车边。我和同学,还有附近的一个路人,不由分说冲上去把老人扶起,搀到路边,把她身上的灰尘拍干净,清理了她手肘擦伤处边缘的血迹。老人的腿好像摔伤了,我们立刻借了医院的轮椅,等那位路人和护士把老人推进医院后才离开。
扶不扶?我本来持的是中立观点,但这件小事使我改变了观点。
我也曾担心自己会成为“看客”中的一员,但看到老太太倒下的时候,我们没有设想中的犹豫,没有对利弊的权衡,使我们冲上去的,是一个青年人对最基本的公民责任的担当和对社会诚信的坚守。这是很普通的事,搁在几年前,当好事说给同龄人听都觉得矫情。可如今关于“见死不救”甚嚣尘上的议论太多了,我想用这件小事告诉所有为之焦虑、迷茫的“90后”们:我们是“扶得起”的一代。
“扶不扶”说到底是相不相信这个社会还有诚信,“90后”是诚信社会最忠诚的拥趸。因为年轻,我们热血沸腾,看到力所能及的事会伸出援手;因为年轻,我们对社会有无限抱负,希冀自己的行为能给社会带来善的改变;因为年轻,我们不会强迫自己适应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去做一个所谓的“聪明人”,深藏不露,表里不一,我们对他人的信任都写在脸上。是时候撕掉“90后”身上的各种标签了,我们不是扶不起的“土豆一代”,我们肩上也扛着责任,心里也存着使命,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驱散陈腐,扶起社会诚信,正是兴旺之时。
青年起跑,国家立法,社会立德,诚信社会不能仅靠年轻人的热情,应是多方共建的。国家立法应该为见义勇为可能造成的风险买单,对诬陷好人的行为追责,以法律手段维护社会诚信,让救人者没有后顾之忧。媒体对好人可以给予表扬,对诬陷好人的人可以进行曝光,从正反两面树立诚信榜样,但都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拔高,也不要随意展开道德批判。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跌倒的老人总要有人去扶,每一个公民都不能因噎废食。假装摔倒的是“他们”,不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几个反面的案例就动摇了我们的价值观。这个社会不应如此脆弱。
虽然那天我和同学到单位有点晚了,但两颗年轻的心满是欣慰。一件小事或许对社会诚信没有多大贡献,但建造社会诚信的堡垒,本就源于点点滴滴。
核心价值观,践行,爱国,聚海,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