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7日14:04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單田芳 評書有根就不會亡
前晚,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中,現年78歲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獲得終身成就獎。上周,單田芳做客京華茶館,他坦言得知獲獎后很高興,說明58年的評書生涯沒有白干。談到評書藝術的發展,單老說:“有人擔心評書會消亡,現在是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我認為評書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的心中,隻要老百姓喜歡,評書就不會消失。”
□談嗓音
因禍得福不介意模仿
據單田芳回憶,鄒德江是第一個公開模仿他的演員,“那時有朋友跟我說,有人在電視上模仿你,可像了。我看后哈哈一笑,這頭兩句還真像,后面的就不評論了。當時還有人跟我說,這不是侵權嗎?我說,拉倒吧,這算侵什麼權,我還謝謝他給我做廣告呢”。由於嗓音獨特,單田芳也成為各檔綜藝欄目中主持人的模仿對象。對此,單田芳本人並不介意,“他們愛模仿我,說明我還有點影響力, 隻要不是惡搞、丑化,我都不介意,隨便模仿。” “忽冷忽熱愛感冒,刮風下雨怎知道,今天我來說一段,天氣形勢和預報。”這是上個世紀90年代,相聲演員鄒德江在系列小品《聰明的劇務》中,模仿單田芳嗓音說的評書版《天氣預告》,當時流傳度很廣。
其實對於這口獨特的嗓音,單田芳本人卻並不怎麼喜歡。他20歲投身評書事業,說書在當時屬於草根藝術,沒有專門的學校,嗓子也沒想著要去保護。行內有句話叫“書隨性走”,說書人一登場不拉滿了弓、用足了勁就覺得說得不過癮,常常就靠六神丸、胖大海簡單保養。久而久之,說書人的聲帶就喊壞了,單田芳稱他的嗓子就是這麼壞的。
“上世紀60年代,連著急帶上火,嗓子就沒音了。后來落實政策,又重返舞台,可嗓子徹底壞了,兩個音帶之間有細肉。動了三次手術后,嗓子能說話了,但還有一點殘留。”單田芳透露,如果再做一次手術,嗓音還能更明亮些,但風險太大,“這就是因禍得福吧,沒想到錄著錄著,觀眾對這破嗓子慢慢認可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本身並不願意”。
□談傳承
建議設立評書學習班
評書漸漸退出電視,在電台上談到評書的現狀,自己也堪憂。
單田芳目前總共有37個徒弟,但真正從事專職評書行業的一個都沒有,“我不怪他們,他們在本職工作中都很優秀。咱們說現實點,他如果專門跟我學說書,畢了業去哪兒?電視台、電台都不一定要,除非真能打出一番事業來,但這誰也不能保証。”在單田芳看來,評書演員本身要求條件多,不但要嗓子好、悟性強,還得能吃苦,但現在的情況是即使這些條件都滿足,學成了也不一定有飯吃,這是收專業徒弟的最大困難。
對於這個困境,單田芳給出的建議是,希望有關部門能開設評書學習班,把他、田連元、連麗如等老一輩評書演員請到學校去,給學生們教課。“像王玥波那樣天天跟在師傅身邊學藝的機會太少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現在非常忙,真沒時間天天帶徒弟,評書得耳濡目染,他得跟著我,這樣知識面才越來越寬。”
除了年輕評書藝人匱乏,在電視上也已經看不到評書的身影。聊到評書藝術會不會消亡的話題,單田芳稱評書的本質就是講故事,大多數人,特別是在兒童時代都喜歡聽故事。評書只是把講故事作為一門藝術,隻要講得活靈活現,觀眾就喜歡聽。
單田芳特別提到《百家講壇》的例子,他稱自己跟普通觀眾一樣,也很喜歡閻崇年的《大故宮》,“這跟評書一樣,也是講故事,隻不過閻崇年講的是史實,注重史料,而評書是演繹,注重故事和人物。有人擔心評書會消亡,我認為評書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心中,隻要老百姓喜歡,評書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