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容納6萬名觀眾的北京工人體育場,至今還沒有見証過任何一位內地男歌手個人演唱會的舉辦。9月1日,歌手汪峰登上這個舞台,成為打破紀錄者。也因此,這場演唱會被外界貼上了“標志”、“裡程碑”的標簽。對此,汪峰本人倒是淡然,“其實,一個歌手取得成績的標志,並不在於演唱會的場地、人數,你的作品影響力以及人們喜愛它的程度,才是最關鍵的。”
從18年前組建“鮑家街43號”樂隊,到如今成為搖滾歌手的代表性人物﹔從最初被人諷刺、誤解、曲解,到贏得大多數人的認同,汪峰始終保持著一種自省的精神。
“內容部分的強大最重要”
從2010年的首都體育館,到2011年的國家奧體中心,從同年12月的五棵鬆體育館到這次挑戰工人體育場,汪峰在兩年時間裡實現了人氣和影響力的“三級跳”。像所有歌手一樣,他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大場地演出的期待,“雖然看不到歌迷更清楚的表情,但是得到的回應、激勵和力量是更加強大的。”
大場地,升級的不僅僅是演唱會硬件設施,更是觀眾的期望值。“更多時候我在想怎樣給歌迷一些意想不到但又必要的東西,而非噱頭。我開演唱會一直堅持一點,不管在什麼場地,歌迷來了就有歌迷的所得,不是外在的包裝,內容的強大才是重點。”
為了內容,汪峰不曾停下腳步。
有人統計:15年的時間裡,汪峰完成了9張專輯、130首歌曲、40947字歌詞,所有詞曲一手包辦,平均一年半一張專輯的創作頻率﹔他獲得過18首年度金曲、10次最佳專輯和29次“最佳男歌手”……汪峰保持著當下搖滾音樂界少有的高速與高頻。
“這是一顆強大的心,長年累月地堅持不懈。”汪峰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寫歌的原始熱情,“我就是想寫歌,想表達自己,難受了寫歌,高興了寫歌,別人欺負我了寫歌,有人欺負另外一個人了我也要寫歌。創作,對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來說就和吃飯一樣正常。”
偶然間,汪峰從一位朋友那裡聽到了“一萬小時理論”: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當你本人對所從事的這件事情專注、累積到超過一萬小時,那麼你一定會達到一流水准。汪峰將此奉為,“我只是在音樂上花的時間更多,就像一位科學家花一萬小時做實驗,一名運動員用一萬小時在奔跑那樣。經過了一萬個小時,每個人取得的成績不一樣,我呢,漸漸看到了成果,我一直在沿著心中設定的軌跡在前行。”
“創作瓶頸是自我設置的”
汪峰清楚地知道一點,“一名歌手不可能一直處於巔峰,總會出一些不理想的專輯,然后忽然又有一張極其出色的專輯,然后又回歸平靜,周而復始。重要的是,應該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永遠等待高峰。依靠等待,那個高峰永遠不會到來。”
對自己的創作,汪峰表露出一種有些自我的自信。在記憶中,惟有《春天裡》的創作,讓他體驗到了“瓶頸”的痛苦。“我老是覺得應該有一首歌能夠對《信仰在空中飄揚》這張專輯做一個總的涵蓋,但又不像《信仰在空中飄揚》這首歌那麼形而上,有那麼多意向和詩歌化的色彩。我希望這是一首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歌,但當時就是寫不出來。”汪峰說。
與停滯、逃避相反,他選擇了反思。“我發現我對自己當初做音樂的初衷有點忘了。為什麼我在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會有那麼大的寫歌熱情?原來,支撐一個歌手從最初走到現在的,是種不摻雜任何功利的原始熱情,這才是正確的。”在這樣的自省中,汪峰突然找到了創作的切入點,那就是講述一個人如何一路走來——《春天裡》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