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林丹:做自己,直到世界盡頭

2012年09月27日13:15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編者按:

    9月23日林丹與謝杏芳婚禮,在他們獲得北京奧運會金牌銀牌的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盛大舉行。這對被稱為羽壇的神雕俠侶終於結束了愛情長跑,修成正果。

8月5日晚,在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的決賽中,林丹險勝馬來西亞選手李宗偉,奪得金牌,這場被稱為巔峰對決的比賽,使“超級丹”成為世界羽壇唯一全滿貫得主。由鳳凰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林丹自傳《直到世界盡頭》,也在當晚全國首發。“Until the end of world”直到世界盡頭,林丹在右手上臂文上了這句話。在林丹的羽毛球世界裡,盡頭也許沒有冷酷仙境,卻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銘記———從5歲開始練習羽毛球到成為世界首位拿到羽毛球全滿貫的運動員,林丹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如何在逆境中調整好狀態重新出發?如何在人生低谷沉住氣等待轉機?除了剖白自己的心路歷程外,林丹更書寫了與教練、隊友、對手的相處以及與妻子謝杏芳的感情。本版刊登此文為林丹自序。

和每個“80后”一樣,我也愛看《機器貓》或是櫻木花道,熱愛生活,熱愛一切新鮮的潮流,偶爾有點懷舊。

從小到大,我就不是教練喜歡的“三好學生”,但是我跟我媽說:“沒關系,美國有喬丹,中國有林丹。”

北京奧運會奪冠后的第二天,曾有出版社委托朋友找到我,問可否願意將那些年的故事結集成書?我沒有多想,就婉拒了。一來,對25歲的我來說,著書立傳離我太遙遠。再者,我的人生才剛駛上高速公路,怎麼就要開始回憶了呢?

從北京奧運會到今天,轉眼又一個四年過去了。運動員這個職業,尤其是中國運動員,有時不得不用多少個四年,來衡量你職業生涯的長度。我們無奈著,卻也更尊重它、珍惜它。

從北京到倫敦,12304公裡。當倫敦剛剛入夜的時候,北京的天空正要微亮。而對我來說,從北京到倫敦的距離,是整整四年。它漫長難耐,又讓你覺得隻爭朝夕。

三屆奧運會,我用12年國手生涯証明,我依然是教練的首選,是可以讓球迷放心的那個林丹。

2008年之后,我始終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抱有更多的期待。我拿下看似不可能的“全滿貫”,成為這個星球上擁有最多榮耀的羽毛球選手。我的人生也更寬闊了,生命中不再隻有羽毛球,還有家人、有朋友。在我與謝杏芳牽手走到第8個年頭時,我們許下了對彼此未來的承諾。

在賽場上拼殺了這麼多年,我早就學會了什麼是寵辱不驚。男子單打從來不乏天王級的巨星,然而,在每一場看似是一對一的決斗背后,凝結了太多的情感與傳奇。我發覺,我收獲的不僅僅是多少個冠軍頭銜,更是那些人與事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刻痕。

一年多以前,我在微博上征詢大家的意見:如果有一本關於林丹的書籍,該叫什麼名字才好?后來收到了不少熱情的回復,給了我要與大家來分享這些故事的動力。

結果,因為奧運積分賽的開打,這事又擱置了下來。直到今年出征倫敦奧運會前夕,在各方朋友的助力下,才有了現在躺在你手中的這本紀念冊。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