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8日15:12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禮品經濟大潮下現灰色循環
為了進一步了解禮品券、卡的流通情況,記者又來到北京一家商場,沒過多長時間,就有人上來詢問記者是否需要賣禮品券或者購物卡。商場的服務員告訴記者,這些人是專門收購禮品券或購物卡的“黃牛”。
“什麼樣的禮品券都收,月餅券或者購物卡都行,你有多少?我都能收。”“黃牛”說。
記者向對方詢問收購禮品券或購物卡的價格。
“如果是這家商場的購物卡,按卡面金額的九五折收,如果是其他的禮品券,就得看具體情況了,大廠家的、有名氣的貴點,一般的便宜點。”“黃牛”回答。
“最近生意不錯,賣的人很多。有的人手頭禮品券一大堆,就拿月餅券來說,誰沒事能吃那麼多月餅呢?”“黃牛”說。
實際上,近年來,月餅市場“券比餅多”的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認為,從需求的角度看,“禮品經濟”是催生月餅券市場的根源,送禮需求超越了消費需求,使得禮品券脫離實物,具有了金融屬性。從供給面上看,正是由於看到禮品券有利可圖,酒店、賓館、餐廳等本來和月餅券並無關系的廠商、企業也開始發券,“黃牛”從中獲利,“空賺經濟”的泡沫就做大了。
今年以來,在大閘蟹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
“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在炒賣螃蟹券,利潤甚至可能接近甚至超過實體店鋪。”上述大閘蟹銷售人員說。
而在各類禮品券、購物卡泛濫已然形成泡沫的背后,卻暗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
對此,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的一名檢察官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以購物卡為發端,各種形式的有價証券、支付憑証和商業預付卡不斷出現,如禮品卡、提貨券、消費卡等名目繁多。這些物品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中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加之其自身所具有的非實名制等特點,成為當前社會中行受賄對象的‘香餑餑’。”
“如果把巨額的金額放在禮品券、禮品卡內送給國家公職人員,也構成了行賄罪。”劉俊海說。
“這是中國社會交往中的方式,但是這種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異化為不正之風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風氣在社會上愈演愈烈,對整個社會的正當交往起到了一種不太好的引導作用。從送禮券到回收,實現了一個轉化過程,實際上是腐敗的滋生產品。”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王敬波說,某些接受禮品卡、禮品券的行為,實際上也是腐敗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隻不過是一種隱性的表現形式。因為其中有個轉化過程,是比較隱性的,不那麼赤裸裸,所以比較容易被人接受,不管是收的人還是送的人,在心理上都相對好接受一些。但是因為有禮品券、購物卡回收這樣一個社會產業鏈的存在,就很容易實現金錢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