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深度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二)

2012年11月05日22: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摘要: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升——10年來,一種力量始終在凝聚:中國共產黨人從容應對難事、急事,成功舉辦大事、要事,經受住一次次考驗和挑戰

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升——10年來,一種力量始終在凝聚:中國共產黨人從容應對難事、急事,成功舉辦大事、要事,經受住一次次考驗和挑戰

初冬的陽光裡,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藍白相間的新廠房巍然佇立。

汶川地震前,企業連續多年摘取全球發電設備產量第一的桂冠,地震后又連續4年位居榜首。

4年前的那場特大地震,幾乎將這裡夷為平地。

“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再大的考驗,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十八大代表、東方電氣總經理斯澤夫感慨萬分。

歷史,總是以最嚴峻的方式,考驗一個民族自強拼搏的能力,考驗一個執政黨處理復雜問題的水平。

從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到特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到“3·14”、“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決策,沉著應對,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成功舉辦大事、要事,從容應對急事、難事,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驗,不斷提升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

需求疲弱、增速驟降、失業上升、稅收下滑……幾年前,當國際金融危機海嘯般席卷全球時,暗礁與漩渦,橫亙在中國經濟這艘巨輪面前。

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經濟大國開始了艱難的應戰——

這是一串遍及大江南北的足跡:從東北重鎮到邊疆省區,從江浙沿海到廣東改革開放前沿,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紛紛奔赴各地調研,及時把脈經濟運行情況﹔

這是一組讓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僅2009年上半年國務院就召開常務會議33次,研究討論74項議題,其中,31次會議、51項議題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直接相關﹔

這是一系列讓市場為之振奮的舉措:發放家電下鄉補貼,全面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四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和調整規劃接連出台﹔

這是一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單:隨著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出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劃,至2009年底,中國經濟成功實現V形反轉,率先回升向好。

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在初步擺脫經濟危機沖擊后,共和國決策者們的目光看得更遠。

“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日子裡,中央政治局共召開30多次會議,其中有8次研究經濟工作,對如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實現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作出戰略部署。

……

有一種力量可以凝聚人心,眾志成城——

10年來,每一個危急時刻,中央領導同志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人民群眾中,凝心聚力,提振士氣,及時採取措施應對災情。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細節:“在這一困難時刻,我需要盡快趕回國內……”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后,心系災區的胡錦濤總書記果斷壓縮出訪行程,從巴西提前回國,經過近25個小時長途飛行回到北京后,又趕赴雪域高原,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

從非典疫情到大范圍洪澇災害,從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災情就是命令!第一時間發布動員令,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調集救援力量,第一時間發布信息……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譜寫出一曲曲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有一種情懷可以溫暖人心,砥礪斗志——

10年來,每一次生死關頭,每一次救援行動,中國共產黨人都始終秉持生命至上原則,不放棄、不拋棄。

救人,救人,還是救人。無論是非典疫情、汶川地震還是泥石流災害,在災難來臨的第一時間,黨中央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始終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

和死神賽跑,和生命競速。汶川震后10天內,83988名同胞從廢墟中獲救,360多萬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兩周時間裡,10048位重傷員安然轉送至全國20個省區市的375家醫院。

每個數字的背后,都是對生命的尊重﹔每次救援的背后,都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弘揚。

有一種進步可以鼓舞人心,奮發前行——

10年裡,我國通過了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了抗震減災法等和危機應對相關的法律不下10部。

10年裡,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產等領域的25件專項預案、80件部門預案出台生效,國家危機應對機制進一步完善。

10年裡,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官員到普通民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較大提高。

……

偉大的民族,總能在考驗中鍛造不屈的精神﹔先進的政黨,總能在挑戰中凝聚強大的力量。

這是經受大事、要事磨礪,民族精神不斷升華的10年。

從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到上海世博會,從“嫦娥”攬月、太空漫步到超級計算機、基因測序等前沿科技實現重大突破,從南水北調到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中華民族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讓世界驚嘆。

從載人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災精神,再到奧運精神,10年來,在一次次考驗中,民族精神在升華,自信心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加油,汶川”“加油,中國”的吶喊聲至今仍然響徹雲霄……

10年裡,面對境外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黨中央、國務院從容應對,依法處置了拉薩和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態發展,保衛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並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政策舉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現出科學發展、后發趕超的喜人景象。

以史為鑒,昭示未來。10年來,從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再到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人們深刻總結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更加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年來,一個宗旨更加突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黨、政府、全社會都會關愛和幫助你們。”2004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佑安醫院。胡錦濤總書記微笑著把手伸向受病魔困擾的艾滋病患者,胸前的紅絲帶在冬日裡閃動春的希望。

歷史的長河百轉千回,細小浪花折射溫暖光亮。

10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每年看望艾滋病患者,還邀請患兒和致孤兒童做客中南海。

“四免一關懷”,中央防治經費從每年1億增加到22億,制定艾滋病防治條例……

一部10年艾滋病防治史,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理念的與時俱進。

適應時代新要求,滿足人民新期待。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指導思想的變化,帶來政績觀的變化——

2011年8月,南京首次在全市郊縣鎮街考核中取消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居民就業和收入成為主要考核內容。

政績考核指標的調整,是執政黨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體現——讓勞動者體面勞動,成為上下一致的共識﹔“幸福廣東”“幸福安徽”“幸福山東”……越來越多的省區市,將提高民生福祉作為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

民生艱難處,為政發力時。

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辦好教育、醫療改革、保障住房、增加收入……10年裡,中國共產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績單。

——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數超過13億,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過千萬﹔

——從免費義務教育在全國鋪開到撥款160億為農村學生提供“營養餐”,從校舍維修改造到《校車安全管理條例》通過,教育公平邁出新步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大興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范圍從低收入困難群眾向中等收入群眾、進城務工人員延伸……

——出台多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基本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積極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各地普遍調高最低工資標准,對困難群眾發放生活補貼,3次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依靠誰?為了誰?發展的成果由誰享?答案,寫在一項項政策措施裡,蘊含在民生的點滴變化中。

10年來,一筆筆真金白銀的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前所未有。數字顯示,2003年至2011年,全國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計達16.47萬億元。

10年來,從新農合補助標准到種糧農民補貼,從企業養老金標准到農民工子女上學,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一步步提高,社會公平正義的陽光洒遍城鄉大地。

10年來,從基本藥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促進就業規劃出台,再到義務教育法修訂,政策法規體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華夏兒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夙願,變成一幕幕生動而真切的生活場景。

人民怎能忘記,從洪澇災區到地震災區,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從聖地延安到巍巍井岡……每逢元旦、春節,胡錦濤總書記頂風冒雪,進民居,看糧袋,和鄉親們一起剪窗花、包餃子、拉家常。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實實辦幾件實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總書記反復強調。

心系人民,情牽百姓。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

人民不會忘懷,從殘疾人到農民工,從留守兒童到被拐婦女,一個個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的規劃陸續出台,一項項舉措相繼落實……

在城市——連續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全國范圍內解決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參加醫保、老工傷待遇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多部門聯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

在農村——2006年元旦,農業稅條例廢止,終結了在中國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2009年,中國農村養老新政在長久期許中起步。

“農民也有養老金,好比送咱養老兒!”領到第一筆養老金時,74歲的山西老羊倌王立柱刻滿皺紋的臉上露出燦爛笑容。

發放各種補貼,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連續9年發布“一號文件”,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

娃娃上學不繳費,老漢種地不繳稅,月月領錢喜滋味。老百姓說,我們趕上了好光景。

1196元,1500元,2300元……10年間,中國貧困標准不斷刷新。

《南華早報》評論:貧困標准每一次提升,意味著更多“窮人”產生。中國寧願“丟面子”的做法背后,是以民生為重,讓更多普通人分享發展成果。

人的全面發展,絕不僅僅是吃飽穿暖。

從“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憲,到“同票同權”“同命同價”——人民權利得到法律的進一步保障﹔

從5億多國民在網絡自由沖浪,到“開門立法”“專題詢問”——公民表達訴求的渠道更加暢通﹔

從社會服務與管理不斷創新,到“村民自治”“基層民主”——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迸發……

神州大地,大寫的“人”字高高挺立。(未完待續)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