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眼全球,在搶佔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國產影片的競爭力仍顯不足。中國電影該如何應對國際挑戰,更好地“走出去”,實現與海外市場的“無縫連接”?一系列問題引發了電影學術年會與會專家的深入探討。 |
中國電影“走出去”
如何與海外市場 “無縫連接”
“今年上半年以來,全國電影票房總額達到了80.72億元,同比增長了41.7%﹔全國新增影院379家,新增銀幕1664塊,目前全國影院數為3182家,銀幕總數為10950塊。”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喇培康在近日於北京大學舉行的2012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上,公布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最新情況。從這些增長數字中,我們足以看出中國電影取得的可喜成績。但是放眼全球,在搶佔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國產影片的競爭力仍顯不足。中國電影該如何應對國際挑戰,更好地“走出去”,實現與海外市場的“無縫連接”?一系列問題引發了電影學術年會與會專家的深入探討。
出口產品呈菱形分布
2002年,張藝謀的中國式大片《英雄》積極投放海外市場,不僅取得了較好的海外發行成績,還獲得了國外媒體的高度評價,被稱為“一次成功的文化出口”。隨后,《十面埋伏》《無極》《夜宴》等國產影片相繼走出國門,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彰顯了國產電影的不凡潛力。
用中影集團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的話形容,中國電影產品大致呈菱形結構。“菱形的頂端為少數走向世界主流市場的商業大片,菱形的底端為一些通過國際電影節銷往海外的藝術片,這些在國際市場得到上映發行的影片大概佔每年生產電影總數的10%左右。而位於菱形中部的則是作為中國電影主體卻很難得其門而出的大量中低成本影片。”
近幾年來,中國電影走向海外主要是依靠以中影集團海外推廣公司、華誼兄弟、新畫面等為代表的電影發行企業進行的海外發行,輔之以柏林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等世界各大電影節以及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季等國內電影活動的對外推廣。這些方式確實為中國電影走向海外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較好的收益。但是從長遠來看,難以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缺乏長效性和持久力。
合拍片成“走出去”主力
《金陵十三釵》力邀好萊塢影星克裡斯蒂安·貝爾擔綱主演,好萊塢的Base FX公司做視覺特效,“日本電影美術之神”種田陽平任美術指導﹔分別在《鋼琴師》和《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出色表現的阿德裡安·布勞迪和蒂姆·羅賓斯這對好萊塢“雙雄”,加入了馮小剛的新作《一九四二》的拍攝……近年來,幾乎每一部國產商業大片都離不開國際團隊的加盟,足見“合作”在中國電影“走出去”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從2002年的5億元到2010年最高時的35億元,合拍片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周鐵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