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兵認真研究某新型國產三代戰機保障特點規律、技術性能,摸索出了一套保障該型戰機飛行訓練的規章制度,使場站在最短時間內具備了保障該型戰機日常飛行訓練、轉場機動等能力,開創了海軍航空兵同場保障兩型三代機訓練的先例。 |
來源:中國海軍 核心提示:
從一個擔負零星飛行保障任務的看守場站,發展成為一年保障4000多小時、上千架次飛行訓練任務,具備全天候保障能力的海軍一級優質安全場站,東海艦隊航空兵某場站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談及這一變化,站長馮忠慶對記者道出原委:“積極探索飛行保障新模式,助我們鋪就了戰鷹飛天路。”
2008年,剛上任不久的馮忠慶組織一次機動轉場伴隨保障任務,盡管各項保障順順當當,可他心裡卻高興不起來——幾架戰機飛赴華東某地,場站地面保障人員及各類彈藥裝備隨同攜轉,車輛連續行駛10多個小時,不僅耗費成本大,而且保障協調周期長……
保障一結束,馮忠慶就把機關人員召集起來,對歷年來執行伴隨保障情況進行全方位分析,提出了“裝備小型化、人才通用化、儲備超前化”的多功能伴隨保障新模式,確立了利用地方物流進行遠距離保障的思路。
今年3月,場站領受了執行保障某型飛機參加中俄海上聯合軍演和海軍航空兵殲擊機空戰對抗集訓伴隨保障的任務,除彈藥外,全部依托地方物流系統圓滿完成了保障任務。
“不經補充、不經臨戰訓練,即能遂行保障作戰任務。”這是該場站提出的工作標准。官兵認真研究某新型國產三代戰機保障特點規律、技術性能,摸索出了一套保障該型戰機飛行訓練的規章制度,使場站在最短時間內具備了保障該型戰機日常飛行訓練、轉場機動等能力,開創了海軍航空兵同場保障兩型三代機訓練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