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6日電 台灣《中國時報》26日刊出評論說,民進黨中央黨部雖然急著想在兩岸關系上“突圍”,但台灣中南部的縣市首長與政治人物卻不熱衷﹔2014年選舉結束后,民進黨不論勝敗,是否能在短期內建立兩岸政策的共識,並獲得北京的“諒解”,以因應2016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一大挑戰。
文章摘編如下:
由於民進黨在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在兩岸關系上的失分,使得蘇貞昌擔任黨主席后積極補課,不希望重蹈覆轍。但由於“獨派”的強力拉扯,使得每邁出一步都甚為不易。
民進黨中央黨部雖然急著想在兩岸關系上“突圍”,但中南部的縣市首長與政治人物卻不熱衷,特別是面對2014年的七合一地方選舉,隻想著固好自己的深綠地盤,對於敏感而吃力不討好的兩岸政策,則是敬謝不敏﹔傳統支持者更無此焦急感,甚至認為就是因為當初蔡英文“獨得不夠”,意圖向中間靠攏,才使得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利。
而原本外界認為,謝長廷十月訪大陸回台后,有可能改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引發對於“台獨”黨綱的辯論,甚至能將“中國事務委員會”改名為“兩岸事務委員會”。但目前看來,在黨內“寧左勿右”的氛圍下,似乎困難重重。謝長廷回台后不但被黨內同志批判的體無完膚,更無法成為首屆“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委”。而該“委員會”也在多數意見下,無法改名為較中性的“兩岸事務委員會”。另一方面,謝的“開創之旅”,未達目的卻已傷痕累累,對於蔡英文、呂秀蓮等可能赴陸之黨內重量級政治人物,也產生了“寒蟬效應”。民進黨是否要進行黨內兩岸政策大辯論,也出現猶豫,深恐尚未形成共識,就必須面臨黨內的四分五裂。
因此,雖然蘇貞昌一手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已經開張,但未來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實在是令人懷疑。
就以九二共識來說,中共十八大胡錦濤在政治報告中,將其寫入黨的正式文件中。隨著2008年迄今,兩岸因為九二共識而恢復了兩會協商,簽署了十八項協議。但民進黨在2012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仍不斷否定其存在,尚能獲得相當共鳴﹔但2016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果還繼續否定,說服力恐怕大打折扣。
2014年選舉結束后,民進黨不論勝敗,是否能在短期內建立兩岸政策的共識,並獲得北京的“諒解”,以因應2016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如果民進黨大勝,要調整當前其大陸政策的合理性,恐怕更低。(范世平 台灣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