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偷獵者使用的插天網、下滾鉤、鐵夾、套索、電擊、槍擊等10種捕鳥方式。其中,投毒最危險也最常用,68%被偷獵的水鳥死於毒殺,這帶來了公共衛生領域的挑戰。很多地方發生過人們食用被毒死的野鳥幾乎致死的事情。 |
10年內勺嘴鷸可能消失
此次東方白鸛遇害的渤海之濱,是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的重要節點。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今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對東亞和東南亞潮間帶棲息地特別是黃海、渤海地區的狀況作了分析。報告顯示,這條遷飛路線上水鳥物種總數是155種,至少33種是全球受威脅的或近危的物種。
報告評估了路線上388塊有水鳥的海岸地塊。在這些地方觀察到的水鳥數量,每年下降5%-9%,是“地球上任何一個生態系統所罕見的”。
下降最快的是目前已經極度瀕危的勺嘴鷸,以年均26%的速度消失。據預測,它將在10年內滅絕。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為,整個遷飛路線的海灘及鄰近地區都存在撿蛋、毒殺等人類行為,但棲息地的消失可能是最大威脅。過去50年,中國海岸濕地消失了51%,日本消失了40%,韓國消失了60%,新加坡消失了70%以上。
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學專業碩士、赴大港參加東方白鸛救助行動的志願者雷維蟠就此指出,比防盜獵更重要的,是“保衛每一處遷徙中停地的存續和質量”。
他主張對重要的候鳥中停地——如大港濕地,進行搶救性保護。他說,我國前輩學者搶救性地倡議劃出了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起了很大作用。但當年沒有考慮到候鳥遷徙路線,這是現在迫切需要做的。
湖南獵鳥事件后,10月底,30多個愛鳥機構聯名發出公開信,呼吁建立候鳥遷徙廊道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為候鳥的生命通道保駕護航。
他們認為,我國在候鳥繁殖地、越冬地設有自然保護區,但對遷徙廊道的重視程度則遠遠落后,希望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候鳥遷徙廊道的自然保護區。
“這是一條重要的候鳥生命線,卻布滿了鬼門關。”公開信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