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3年01月18日08:3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歲尾年初,各大電視、報刊、網絡“年度人物”紛紛揭曉。於是,一些名人頻頻出鏡,今天“市台”,明天“省台”,后天“中央台”,頭頂各種“桂冠”,忙得不亦樂乎。
獲獎之盛、採訪之多,讓名人們“累得不行”。“名人之累”,與媒體一哄而起式“追星”有很大關系。媒體總想著靠名人“撐臉面”,提高收視率、點擊率、影響力,於是各類評選“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名人疲於應付,不堪其擾。難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笑稱最希望“結束本次訪談”。
從名人自身來看,在面對各種獎項和媒體時,名人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不願駁別人的面子,隻好忍受。正如巴金所說的那樣:“我實在痛苦。我常常不願傷人,結果隻有委屈自己,我的生活中充滿矛盾,也充滿煩惱。我說我一直在為消滅矛盾而奮斗,可是我不夠堅強。”冰心為此專門致信巴金:“‘名人’之累,有時總不能避免,避免了仿佛顯得驕傲,說實話,我並不抱怨。老弟,忍著點吧!”
還有一種則是樂此不疲,“心向往之”。不管什麼獎項,不管誰人邀請,統統來者不拒。在他們眼裡,出鏡越頻,獲獎越多,不但揚名立萬,而且有利可圖。但是,這樣的人,到頭來,不是被“捧殺”,就是被“棒殺”。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少年天才,到處露臉,疏於修習,最后“泯然於眾人矣”!
作家肖復興先生說:“文化名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即便再學有所長,哪怕是學富五車,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遇水搭橋,見山開路,處處逢凶化吉。文化名人不是萬金油,可以隨時擦﹔不是胡椒面,可以到處撒。”對於那些喜歡拋頭露面的名人來說,如果沒有選對過河的“橋”和“船”,昨天的“諾曼底”就可能成為今天的“滑鐵盧”。
對於名人出鏡,王選院士也有一段經典論述:“一個真正有才能、正在創造高峰的科學家,哪有時間去頻頻上電視?上電視說明我的科學生涯快結束了,隻能在電視上露露面了。”這種清醒認識,值得深思。
1903年,居裡夫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聘書、榮譽、頻繁的社交活動和採訪接踵而至。於是,他們化裝躲到了偏僻的鄉村。當一名美國記者找到他們時,居裡夫人很坦率地告訴他:“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不應該注意人。”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出名挂號的事忙多了,用在事業上的心思精力就少了。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鱗,對自己有一個評價:“隻顧埋頭拉車,拙於人事交往。”正是這樣不事張揚,不願應酬,隻想著把工作干好的人,才能撐起我們的事業,才能挺起中國的脊梁。
(責編: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