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屆政府工作被歸結為“危中求機”“強農惠農”、“上天入海”、“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救災恤患”、“政務公開”、“改革攻堅”十大方面。 |
環境:復雜多變。任務:艱巨繁重。五年間,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本屆政府恪盡職守,扎實工作,十件大事,勾勒出促進科學發展、推動改革開放、保障改善民生的時代圖景。
“危中求機”:助推經濟總量五年翻番
2008年9月15日,紐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由此,金融危機席卷全球。
一個月后,中國各主要火車站陸續出現因企業歇業而大批返鄉的農民工——金融海嘯襲來,中國鋼鐵、有色、造船等行業經營慘淡,宏觀經濟指標急速下滑……
金融危機強烈沖擊下,中國迅速應對——
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此后,又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密集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退稅率﹔批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實施“家電下鄉”……逐步形成全面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在危機中,尋找發展的機遇。
僅半年時間,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率先企穩回升。
2010年,針對漲幅較大的物價,中國政府六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兩次上調利率﹔2011年年中以后,面對歐債危機的惡化,實施穩增長的政策措施。
五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從26萬億元增加到約52萬億元,按現價計算翻了約一番。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新增就業達到5870萬人。財政收入從5.1萬億元,增加到11.7萬億元,也翻了一番。
應對危機中加快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推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長期以來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
五年間,無論國際經濟局勢如何巨浪洶涌,我們始終緊握發展的主動權,世界影響力迅速擴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評價說:“如果沒有中國對增長和穩定提供的動力,那麼全球經濟局勢可能會更糟。”
應對危機深刻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至今這一進程仍未結束。
“強農惠農”:糧食“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
農為天下之本。
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第一個重大專題,就是扶持農業生產。
五年間,國務院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增加良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尤其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更是密集出台八項措施,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五年五個“中央一號文件”也通過政府的部署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五年間,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計劃,將農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准,受益最大的是農民。
五年間,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達到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
到2012年,中國糧食產量實現歷史罕見的“九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連續三年增幅達到兩位數以上。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
“上天入海”:以創新鍛造發展新引擎
金融風暴催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各國爭抓科技創新,謀求未來發展主動權。
中國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中央多次出台財稅、金融、產業政策,解決制約創新的難題,支持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在4萬億元投資中,用於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的投資約3700億元,佔投資總額的近10%。同時,國務院多次部署:2009、2010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投入1000億元,加快實施一批支撐經濟增長的重大科技項目。一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明確了未來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方向……
芬蘭國際事務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林達·亞克森分析表示,中國創新有優勢:領導人與科研人員都致力於提高科技水平,政府願意為科技發展提供大量資金,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
五年間,從神舟七號到神舟九號升空,“中國高度”實現華麗轉身﹔“蛟龍”號7062米深海下潛成功,刷新了“中國深度”。從大型飛機項目開啟,到中國高鐵延伸演繹著“中國速度”……中國科技創新的鏗鏘步伐,引領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穩步向前。
“老有所養”:織就世界最大養老保障網
這是五年中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推進的“時間表”——
2009年,國家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2年上半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廣大農民、城鎮無業人員,這些依靠“家庭養老”的人第一次納入了國家制度保障的范圍。
“新農保”給農民開兩個賬戶,一個是基礎養老金賬戶,各級政府給予60歲以上老人每月55元的養老金﹔一個是個人賬戶,即個人繳費,按照每年100元到500元5個檔次,由農民自願選擇。政府對個人繳費也給予不低於30元的補助。
迄今為止,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84億,1.3億城鄉老年居民領到養老金。
這與此前建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道,織就一張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十七大提出的目標提前八年實現。
“單就覆蓋人口規模而言,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在世界上歷史也是沒有先例的。”浙江大學教授米紅評價說。
制度建立起來了,標准有待提高﹔制度實現全覆蓋,轉移接續有待改善。養老保險建設仍任重道遠。
“病有所醫”:破解13億人醫保的世界級難題
“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藥費能報銷,看病不愁錢”。這是參加醫保農民的心裡話。
醫保,一個世界級難題。對於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德國《日報》稱“中國醫保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
五年來,從保基本起步,從強基層入手,黨和政府以獨特的方式交出一份全民醫保的“中國答案”——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布。次日,醫改2009-2011年重點實施方案出台。新一輪醫改全面啟動。
三年中,中央財政投資支持2200多所縣級醫院和3.3萬多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使基本藥物價格比制度實施前平均降低30%左右。
五年來,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參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95%以上城鄉居民。
目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不少地方,參合農民看病住院報銷比例超過60%,住院報銷封頂線也提高至10萬元以上。
如今,醫改還在繼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已至攻堅階段。
“住有所居”:啟動史上最大規模保障房建設
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低矮破舊的住房,有的幾代同堂,有的甚至居無定所。這一中國城鎮化中的“二元結構”,五年來開始破題:
2007年中央財政開始大幅度增加保障房投入,達到72億元。2012年,猛增到1858億元,翻了20多倍。
2007年,民政部一項調查說,全國被納入廉租房保障范圍的隻有30萬戶。此后五年,全國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超過3000萬套,基本建成1700萬套以上。
過去五年的保障房建設,史無前例。既改善民生,又助力發展,促進公平,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城鎮住房中缺乏廚衛的有近5000萬套,尚有1200多萬戶棚戶區住房亟待改造。人們期待著保障房建設的宏大續篇。
“學有所教”:首次實現財政教育投入佔GDP4%目標
2011年6月8日,中南海。國務院常務會議正熱烈討論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問題,焦點直指“2012年實現財政教育投入佔GDP4%”。
4%,其實早在1993年就被寫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然而,教育投入年年大幅增長,但要真正實現目標並不容易,這尤其讓地方財政感到困難。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議定:“4%”是本屆政府向全國人民的承諾。這件事必須完成!
2012年,財政教育投入首次佔到GDP4%,教育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
教育公平,最基本的公平。
優先發展教育的理念,持續不斷的財政投入,帶來了教育的顯著發展。我國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6億學生。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范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
目前,我國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受到資助,上小學、初中學雜費全免,貧困寄宿生還可享受生活補助﹔讀中等職業高中、普通高中,每年可獲1500元助學金﹔讀大學每年可獲3000元國家助學金,還可享受財政貼息的國家助學貸款。
這從制度上努力保証各個學段的學生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學可上、求學無門。
“救災恤患”:有效應對災害科學重建家園
從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到汶川特大地震,從玉樹地震到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災害伴隨著金融風暴呼嘯而來,中國發展雪上添霜。
面對頻發的災害,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緊急應戰,風雨同舟,奪取了一次次救災斗爭的重大勝利。
“一個善於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
在災難中,中國應急機制趨向完善。汶川地震7個月后,中國就修訂了防震減災法。如今,從國家到地方的應急機制已建立起來,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總規模達到100萬人,可在最短時間應對危機。
災難過后,黨和政府對恢復重建制定科學的方案和條例,給予充裕資金支持,實行對口支援,重建美好家園。合理安排居民遷建,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和重點治理。同時,防災、減災,成為國務院部署應對自然災害工作的著眼點……一系列決策,體現出對自然和科學的尊重。
“從汶川到玉樹,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德國《世界報》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