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3月4日電 全國兩會已經開始,但到目前為止,輿論期待的兩會“炮手”並不多見,倒是一些代表委員提出了雷人的議案提案或拋出了“雷語”,如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議,四大節假日全國免費坐火車,另一人大代表、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周森則說,要力推慈善立法,每人捐一筆工資做公益。
類似建議和話語出發點是好的,但在現實中沒有一點可行性,說得難聽點根本不經過大腦想出來的。對於這種毫無質量的議政,可以說不稱職。而不稱職,用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的話講,“意味著67萬人缺席”。朱在人民日報發文認為,一個代表或委員,作用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可能碌碌無為,也可能大展宏圖﹔可能積極履職,也可能敷衍了事﹔可能用心准備議案、提案,也可能不費腦筋交白卷﹔可能暢所欲言、建言獻策,也可能沉默寡言,高高挂起。而這個不同,就看有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
這個話說到點子上了。我們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絕大多數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榮譽,或者獲取資源的一種手段,或者一種獎品,而沒有明確意識到這是一種責任,自己是選民的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識不強,也就不會努力地去做好代表或委員,為“選民”說話。
角色意識的缺席也與人大和政協的制度設計出現偏差有關。理論而言,代表是由選民選舉出來的。但實際上,真正由所在選區民眾選舉出來的代表恐怕鳳毛麟角。政協委員則實行的是推薦制,誰能做誰不能做委員,有時並不看被推薦者的人品、學識、能力和貢獻。鑒於此種制度設計偏差,被選出和推薦的代表委員,一方面其參政議政能力可能不高,無法有效履行職責﹔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大真正可能為民眾代言,因為他們連民眾是誰都不清楚。再加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非專職,而是業余兼做,很少有時間沉下去調研,准備議案提案,可又為了顯示自己關心公共利益,因而,出現上述雷人建議和雷語也就不奇怪了。
這些提出雷語和雷建議的代表委員雖然議政質量不高,但至少表明他們參政積極性,有這種意願去為民代言,相比之下,兩會出現更多的是“三無”代表委員,即“無提案”、“無想法”、“無反對”的代表委員,似乎他們上兩會,僅僅是出席、鼓掌、接受採訪而已,如網民所說,是“來打醬油的”。無提案議案尚可理解,不是每個代表和委員都要帶著議案提案上兩會,沒有建議硬要寫,也是“為賦新詩強說愁”,質量不會很高,但,對事物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能隻鼓鼓掌而已,不能不發言,或者發言僅表個態,說些人雲亦雲的東西。
這就涉及到另一問題,即兩會要有真正的討論和辯論,發揮“議會”的辯論功能。目前我們討論的氛圍不足,辯論尤其缺乏,基本還是領導一言堂。代表委員雖然也作發言,但也基本是表態式的、學習式的或感受式的發言,談點感想,表個態,說些正確的廢話,就算盡到了一個代表委員的職責。
這些問題和現象是中國兩會多年的積弊,只是隨著民眾參政議政意願和能力的提高,也隨著兩會的透明度越來越大,人們對它們的容忍也就更少。而它們的存在,也直接影響到兩會的質量和人們對兩會的觀感。
所以,要提高代表委員的議政水平和兩會質量,必須加強代表委員的角色意識,角色意識一靠個人自覺﹔二從外部進行監督。輿論在后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應該呼吁兩會有質量的議政,代表委員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與職責。除此外,還要改革代表委員的遴選機制,並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表達和履職能力的培訓。此乃根本。最后,還要加強兩會的辯論性,提高辯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