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起改革隻知道跟國家要錢,但凡這樣的管理者都是懶漢,”黃奇帆說,真正的改革應該是用一個巧辦法、一個好主意實現共贏,沒給國家添麻煩,也沒給國家制造通貨膨脹。 |
“市場經濟中的太多課題需要我們動腦筋:不是依靠國家撥款,而是利用改革產生的生產力實現財富增加﹔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日前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說,未來重慶將開放市場能量,進行巧實力、智慧型改革,形成“山城特色”的重慶改革。
探索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世界性課題。近年來,全國各地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積極開展城鄉一體化探索。
重慶是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的特殊直轄市,城鄉區域差異很大。“真正要把重慶城鄉統籌好,需要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黃奇帆說。
近年來,重慶積極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人口轉移流動“五個一體化”,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文化服務更趨均衡。
“我們解決了從無到有,但目前只是低水平的覆蓋,”黃奇帆表示,還要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實現高水平全面覆蓋。
黃奇帆認為,城鄉二元結構最大的矛盾在於城市農村資源不能相互流動。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之間資源要素互通和一體化至關重要。
2009年,重慶著眼於構建城鄉一體的土地制度,開展了“地票”交易的探索:先把農村閑置的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等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以地票形式到農村交易所公開買賣。交易收益扣除復墾成本后,85%補償農戶、15%給集體。
黃奇帆說,地票的探索能帶來五個好處:一是地票實行耕地先補后佔,可有效保護耕地﹔二是盤活農村閑置和低效使用的建設用地資源﹔三是有效補充農村危舊房改造、沉陷區農房搬遷、地質災害搬遷等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四是為進城農民提供原始積累﹔五是促進農民集中居住。
“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激活農村勞動力、土地、金融等要素資源,構建城鄉要素合理流轉的制度通道,”黃奇帆稱,通過制度性安排,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以期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中國農民窮,窮在除了靠雙手雙腳的勞動收入外,幾乎沒有任何財產性收入。”黃奇帆說,目前農民97%的收入是勞動收入和政府補助,財產性收入低於3%。
重慶農村金融不活躍,關鍵在於農民沒有抵押物做信用基礎。黃奇帆表示,銀行不給農民發放貸款,大量農民每年產生的幾千億儲蓄全提供給城裡人使用,而農民和農村沒有從中獲得利益反哺。
為突破這一瓶頸,重慶從2010年起開展了農村土地承保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三權”抵押融資試點,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尊重農民意願,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流轉或交易。
試點開展以來,重慶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累計達到310.7億元,不良貸款率不到1%。2015年,“三權”抵押融資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屆時可增加上千億元農業銷售收入,使重慶農業產值翻番。
“讓城鄉金融、土地等要素流傳起來,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黃奇帆說,這將幫助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城鎮化:“農民工進城而不是農民進城”
“農民工進城,而不是農民進城。”黃奇帆說,把農民簡單變成城市人口是不科學的。
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這些崗位需要大量農民工補充。
黃奇帆表示,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把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的一個過程。“辛辛苦苦在城裡打工幾十年的農民,卻不能在城裡真正安居,跟城市終生無緣,這不公平。”
2010年,重慶啟動了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以農民自願為前提,允許在城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成熟農民工及新生代農民工轉戶進城。目前,重慶市累計有序轉戶359人。
黃奇帆認為,推動城鎮化能改善農民工待遇,善待農民工是管理者的良心﹔其次,能增加內需。農民工成為城市居民,一年人均增加一萬元消費﹔再次,城鎮化也能帶來生產力的變化。
戶籍制度改革搞得好,會延長中國人口紅利15年。黃奇帆說,中國目前51%的城鎮化率只是一個虛數,至少達到70%以后,中國的人口紅利才會進入拐點。
開放市場能量 推動智慧型“山城特色”改革
“花錢搞投資,誰都會干,資金總是供不應求的。也不能完全依賴中央來推進發展。”黃奇帆說,改革是一切發展的龍頭,加速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通過機制體制改革,開放市場的能量。
黃奇帆說,市場的力量無窮無盡,用生產關系調整來促進生產力,是巧實力、智慧型改革,也是資源優化配置型的改革。
“現在我們要動這方面的腦筋,不僅靠貨幣投資產生增長,而要靠生產關系調整來提高生產力,”黃奇帆說,這種改革產生的生產力在實現財富增加的同時,沒有投入反而吸收了貨幣,能使中國經濟實現既好又快的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黃奇帆認為,衡量是否實干的標准,在於是否圍繞問題抓發展,是否能夠在發現問題中解決問題,是否按照市場化規則推動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說起改革隻知道跟國家要錢,但凡這樣的管理者都是懶漢,”黃奇帆說,真正的改革應該是用一個巧辦法、一個好主意實現共贏,沒給國家添麻煩,也沒給國家制造通貨膨脹。
關於重慶改革的難點,黃奇帆表示,重慶最困難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問題。“70%的路不是隧道就是橋梁,山溝間修路成本很高。”
改革就是要從難點突破。近幾年,重慶大力發展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地鐵投資已超過700億元。
黃奇帆說,重慶是山城,山上盤旋的都是小立交公路,路與路之間被山山水水切割開來。如果沒有橋梁、隧道、地鐵聯通,就沒有一個城市的經濟,而隻有小山溝的經濟。
“當你把地鐵、隧道、高速公路建造好,就會形成城市經濟集聚體,整個城市既優美又輕鬆,”黃奇帆表示,基礎設施的弱點反而變成了重慶的特色。
“這就是智慧型改革,圍繞本地區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中央一直以來都在調動全國千百萬干部巧思考。黃奇帆說,重慶各部門、各地方的政府官員要有科學、智慧執政的悟性和能力,抓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遵守市場規則,釋放改革“紅利”,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山城特色”的重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