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走出人民大會堂,來自雲南的楊艷代表總會下意識地抬頭看天。藍天白雲就心曠神怡,漫天揚塵則秀眉微蹙。 |
山東棗庄市市長張術平代表指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第一要務。環境問題說到底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應在發展中加以解決。但“這一發展應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要走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道路”。
“環境欠賬絕非‘一日之功’。根本的解決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說,“霾在很多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都有過。隻有生產生活方式都變‘綠’了,我們才能重新獲得碧水藍天。”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賈治邦認為,首先要抓好工業戰線的直接減排,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積極推廣清潔能源使用,切實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加快工業技術改造,以“扼腕的決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
不經“陣痛”,何來“新生”?
建設美麗中國是個系統工程。如何走好“既保持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又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這根“鋼絲繩”,考驗著中國人的決心和智慧。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負擔,而是機遇。不是放棄GDP,而是創造綠色GDP。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附加值是真金白銀。”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縣長藍伶俐代表說。因為環境好,景寧的茭白品質高,每斤賣到15元。“茭白賣出豬肉價”,再加上這裡PM2.5隻有每立方米15微克,很多游客紛至沓來,農民迅速致富。
“過去環境污染遲遲未有效治理與盲目追求GDP有很大關系。”來自山東的孫菁代表說。
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幡然醒悟:“有毒”GDP不能要。
“青海確立生態優先的原則,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的GDP考核,遏制了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勢頭。近年,青海湖增加了6個‘西湖’的面積。”青海省省委書記強衛代表說。
越來越多嗅覺敏銳的商人洞悉:生態產業中商機無限。
“綠色生活貫穿在吃穿住行各個方面。國家確定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產業發展方向。無論是可再生能源應用,還是建筑節能改造,或是污水垃圾處理,都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華峰集團董事局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尤小平說。
如果說,綠色環境是難以估值的寶地﹔那麼,生態產業就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今年兩會上,有兩位環衛農民工代表向大會提交的建議,件件關乎“美麗中國”。
“一把掃帚寫春秋”的謝智波代表建議——堅決向不文明、不衛生行為說“不”。安徽女子陳臘英代表在杭州做了13年環衛工人,她獨創了“陳臘英道路保潔作業法”——輕推輕掃控揚塵,城市家具擦干淨﹔規定區域勤巡回,道路臟污即清掃……
“‘美麗中國’正由一個夢想,浸潤著國人的觀念,點點滴滴改變著人們的行為。”安徽省池州市市長趙馨群代表說,“在池州,哪裡死幾條魚大家就立即給環保部門打電話,要求快找原因速解決。”
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常務副主任晏友瓊等代表呼吁,加快完善生態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水資源與礦產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13億人口大國實現人民滿意、環境友好的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
代表委員們通過兩會的討論與碰撞,對通往“美麗中國”的途徑日漸清晰——
山清水秀貧窮落后不行,殷實小康環境退化也不行。隻有把發展建立在資源可持續、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過好今天、不憂明天,永續發展”。(記者余曉潔、岳德亮、劉美子、史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