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2013全國兩會>>每日一問

3月15日每日一問:您會主動幫助陌生人嗎?

2013年03月14日19:19    來源:海外網        字號: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回答: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社科院院長 張帆:

斬斷“失信可獲利”的利益鏈

是什麼透支了我們的社會信任?我認為,是重實用、重利益、重金錢的價值觀,是很多人在快速的市場經濟發展中迷失了方向。最核心的,是當前“失信可獲利”的機制,導致一些人、行業、機構敢於屢屢失信並從中獲得利益。如果一個社會,失信者可以獲得小利益而不受懲罰,這種示范效應就會迅速擴大,最終損害所有成員的大利益。因此,當前要重建中國的信任體系,就必須通過法律、制度設計,斬斷“失信可獲利”的利益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俞金堯:

社會關系從熟人社會向“生人信任”過渡

大約20多年前,我還在讀研究生,一次放暑假回京,出站后就碰到兩位中年男子,聲稱一下火車就遭扒竊,已身無分文,希望我能給點兒吃飯和坐車的錢。我開始也不信任他們,但看他們似乎因為我的懷疑很傷自尊,又穿得比較體面,還一再表示回家后會把錢寄還給我,這增強了我對他們的信任。於是,我就給了他們20元,那時20元對一個學生來說就不少了。后來,我沒有收到過他們還錢的匯款單。這件事對我的傷害不小,20多年過去,記憶依然清晰。

近年來,社會總體的信任度在下降,主要原因是社會正在從傳統的農業、農村社會向現代工業和城市社會轉型,社會關系從地理流動相對缺乏的熟人社會向“生人信任”過渡,而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信任體系尚未完整地建立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副主任 張彬:

德育要從“神化”走向“人化”

一位教師曾說,學校給學生喝“純淨水”,社會給學生喝“下水道水”,那他們的身體還能健康嗎?此話形象地道出了當前學校德育的窘境。

使孩子真正成為誠信的一代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同心合力的結果,僅靠學校教育顯然力有不逮。但學校不能因此而放鬆職責,必須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避免“高大全”式的教育,要從“神化”走向“人化”﹔德育要區分不同年齡段,避免上下一般粗﹔德育要有學生味,可以從教育學生不抄襲別人作業、考試不作弊等小事做起。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馬敏:

大學要守土有責,擯棄言之無物的空,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中有不少困惑,比如,學校通過各種方式教育學生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但學生走出校園往往很快就被世風所同化。大學既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家園,又是引領社會風氣的燈塔,因此,一定要告訴學生,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是怎麼來的,要往哪兒去,我們的知識系統是如何形成的,要教給學生創造或創新的本領,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盡管社會風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校園無法改變,但大學要守土有責,擯棄言之無物的空洞說教,重新喚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加大道德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慎明:

讓學生吃到具體的“蘋果”

這些年,市場經濟在某種意義上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在一定時段內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但也激起了人的私欲。社會大環境下,大家都接受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不是利他的,是利己的,這確實誤導了一些人。如果這個道理成立,陌生人之間怎能信任? 

我們所說的“德”,不僅是誠信、公平、正義這些看似抽象的“德”,更是一種普世性的東西,是從各種“德”中共同抽象出的概念。就像水果一樣,蘋果、香蕉,隻能吃具體的,抽象的水果概念能吃到嘴裡嗎?所謂的公平正義、所謂的誠信,都是像水果一樣抽象的概念,享受不了。所以,“德”應該是具體可感的。

學校的德育一定要落到實處,盡量多結合案例,從學生身邊的事情中去講“德”,去教育學生如何辨別是非曲直。 比如,我在北大講世界經濟形勢、國際經濟形勢時,學生們問的都是他們最關心的工作、房子等身邊的現實問題,講這些問題就講到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們都願意聽。

全國政協委員司富春:

人們對市場經濟的模糊認識和自身約束的缺失。

社會誠信缺失,既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個人自身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們對市場經濟的模糊認識和自身約束的缺失。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校長周文斌:

以政務誠信帶動社會誠信

政務誠信對於全社會誠信體系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可小覷,當務之急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實現政務誠信。

分享到:

(責編:劉凌)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