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年前,一次中學生足球比賽,孩子們都帶著父母准備好的零食上路參加比賽,但后來他們發現,同住一幢宿舍的幾名“中學生”卻隨身帶上了剃須刀。一遇上去學校公共浴室洗澡,這幾名同學總是最晚去,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與“同齡人”不一樣的身體特征被發現。 |
視角>>>
不隻年齡造假,身份都有假的
隨著二代身份証的全面普及,球員用假身份証來造假的空間愈發狹小,但仍有一些球隊通過一些僥幸手段給球員年齡作假。比如某球員B用姓名A完成球員身份注冊,而A其實是另外一人,待到真正的A因上學、工作或出國需要使用自己身份信息,球員B恢復其本來的身份信息時,他的作假行為就可能被查出。但B通過變更其監護人信息,重新申請一個身份,中國足協就無從查實。
近兩年,中國足協逐步完善骨齡測試的手段和方式。如今已加入指紋信息採集和測試瞬間拍照措施,冒名頂替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但由於相關職能部門、教練、家長共同參與作假,在骨齡測試中也存在冒名頂替的現象,一些是通過更換照片偷換受檢人員,甚至還出現過一個球員幫助好幾個人參加檢測的情況。有些則是使用骨齡檢測合格的球員參賽証更換照片參加比賽,等過了一兩年后再將名字改回原名。由於這些人的改名手續合理合法,足協有時也是無可奈何。更絕的是,一些教練利用“用醋給球員泡手”的方法對付骨齡測試,他們認為醋泡手可軟化球員關節,達到讓球員骨齡變小的目的。
案例>>>
“小球員”出門參賽竟帶剃須刀
有一個更像是笑話的真實故事:很多年前,一次中學生足球比賽,孩子們都帶著父母准備好的零食上路參加比賽,但后來他們發現,同住一幢宿舍的幾名“中學生”卻隨身帶上了剃須刀。一遇上去學校公共浴室洗澡,這幾名同學總是最晚去,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與“同齡人”不一樣的身體特征被發現。
不僅在青少年比賽和中超中甲,早些年的中國國腳也幾乎全都改過年齡。1985年在中國舉行的首屆柯達杯世少賽,中國隊爆冷闖進了前八。直到2000年,人們才知道:這一屆國少隊是清一色的超齡球員,他們差不多囊括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的所有國腳。
2008年,央視新聞頻道曾報道山東籍國腳周海濱在多次注冊中出生年有1973年到1977年五個版本。現役國腳馮仁亮也改過年齡,早在火車頭體協時他的出生年就從1988年改成了1989年,並且參加了第11屆全運會,后來加盟申花后其真實年齡才被曝光。
記者述評>>>
全運之年,中國體育當更以誠信為重
中國足壇多年來一直因“年齡門”蒙羞,但足協一向是法不責眾,面對大面積改年齡的造假行為,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次幾名被揪出來的年齡造假球員,其實足協也是被迫處罰,如果不是全運會預賽馬上要開打,這幾名隊員都要回到各自省市參賽,導致一些省市出於利益群起而攻之,估計也就不會出這事了。足協的罰單也很明白,禁賽半年,就是讓這幾名隊員打不了全運會。
貽誤中國足球的不僅是假球黑哨,篡改年齡也是一大毒瘤,這直接導致了不公平競爭,尤其是禍害了振興中國足球的基礎——青少年后備軍。2011年的梧州冬訓,某支北方球隊的骨齡測試不合格率高達75%!從中不難看出,中國青少年足球的弄虛作假程度到了何種地步。更可怕的是,如此造假行為在其他很多體育項目中也普遍存在。相比於足球圈盛行的“大改小”,體操界則喜歡“小改大”。因為年齡越小的隊員身材越佔優勢,更易於完成高難度的技術動作。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中,虛假年齡現象也不在少數。
全運會一向是篡改年齡的重災區,甚至有很多圈內人士疾呼,隻要全運會還搞,造假行為就不會停止。這與地方體育局、足協政績,教練員、家長、運動員隻顧眼前利益有關。你改年齡得益,我不改就吃虧,於是造假之風呈蔓延之勢。如果中國足球改不了當初類似於“豪賭世界杯”、“一定要出線”的功利行為,自然會上行下效導致基層足球為了成績什麼都敢做的荒誕行為。
假球的泛濫,誠信的喪失,不僅嚴重影響了中國體育的形象,更動搖了中國體育后備力量的根基。誰都知道如果在亂世不施行重典,就難以剎住這股歪風。但尷尬的是,面對超大面積改年齡的現象,相關部門沒有嚴懲的勇氣,隻能既往不咎聽之任之了。
以中國足協為例,選擇對更小年齡段的隊員實施嚴格的骨齡測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許中國足球積重難返,但這畢竟還是讓外界看到了公平、公正的希望。也許在下一屆全運會即1997年以后出生的球員中,“以大打小”的情況將不復存在。隻有徹底告別功利主義,才是中國體育重拾誠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