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海外版】檢驗救災能力提升:挽救的生命交出答卷

2013年04月27日08: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摘要:本次震后無論是交通“生命線”的打通、通訊恢復速度,還是救援人員進駐、第一場發布會的召開以及民眾的心態等,都表明中國的應急能力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圖為4月21日,武警四川總隊第一支隊七中隊的戰士在寶盛鄉搶救一名村民。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汶川地震5年、玉樹地震3年后,強震再次襲擊中國。都說多難興邦,審視過去的5年,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應急救援體系表現得更加成熟有序。盡管這幾次地震在震級、所處地理環境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本次震后無論是交通“生命線”的打通、通訊恢復速度,還是救援人員進駐、第一場發布會的召開以及民眾的心態等,都表明中國的應急能力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應急反應更迅速

  20日8時3分,震后1分鐘,中國地震局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8時20分,啟動地震應急一級響應。強震發生僅僅10分鐘,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同時成立﹔武警四川總隊所屬官兵就近展開救援。8時30分,公安部啟動一級響應機制。1小時內,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交通運輸部等救災指揮系統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震后不到半小時,四川省啟動應急預案,省委書記王東明、省長魏宏等領導率隊趕赴災區一線。

  應急反應速度,是考核一個國家是否有能力面對突發災難的第一項指標,而此次蘆山地震中,救援紀錄一次次被刷新。除了政府迅速有力的應急行動,企業和志願團體的賑災反應能力也令人欣慰。震后,國內三大運營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搶修通信線路。多個民間公益組織當天就抵達災區,與解放軍救援隊並肩作戰。

  對此,城市公共安全規劃和風險管理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紹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用“及時、有序、有效”6個字來評價中國政府對此次地震的反應和社會動員。

  災難救援更專業

  當震區道路毀壞、人員無法進入時,衛星當“鷹眼”,傳回高分辨率影像圖,直升機快速起降,搭建“生命之舟”。據了解,4月20日地震發生后,一大批先進的通信搜救設備,立刻被投入到了救災現場,凸顯出此次救援的專業性。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李京說,汶川地震剛發生時,沒有馬上啟用航空遙感技術來收集災情信息。而這次就不一樣了,災害8時2分發生,9時18分就已經有直升機前去獲取信息,了解災情,中午12時左右,已經可以從電視和網上看到航空遙感的影像,並據此分析受災情況。

  “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僅應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視信息的快速收集。另外,在幾個小時內就精確地確定了受災最重的地區和范圍並派出了專業的救援隊伍和重型救援設備。這些都反映出了我們應急速度加快的同時,應急能力也提高了,而且更加專業了。”李京說。

  全民應對更理性

  回望過去幾天裡爭分奪秒的搶救,我們看到,經驗在不斷豐富的不僅僅是專業救援隊伍和團體,民眾的態度也更加理性。雖然無法都去災區,全國人民卻用最真誠的守望和最給力的愛心傳遞,有力地構建了災區的“大后方”。

  以往災難發生后,人們總是通過捐款來表達愛心,如今,結合受災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御寒衣物、奶粉、急救藥品等,通過各種物流通道,從四面八方運往災區。更多的渠道和細節,彰顯著人們對於災區人民最朴素也最實際的關切。

  不少媒體在微博上呼吁:給救援車輛讓出生命通道,非專業人員盡量不要前往災區,理性救災也是一種支援。新興社交媒體更成為救災的催化劑,更多的民間公益組織通過微博、微信集結起來,快速加入到救援行列中。

  此外,理性的反思和及時辟謠也成為了救災的另一個側面。蘆山地震后,有人迅速展開了辟謠的工作。“我們目前一共處理了蘆山地震900余條謠言,和過去幾年突發狀況相比,這次的謠言類型大幅度減少,辟謠速度也更加高效了。”新浪微博事業部高級運營經理胡亞東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國家能力更強大

  與5年前相比,經歷過汶川地震之痛的中國社會能夠更加迅速有序、理性高效地集結力量進入到“一級響應”狀態,救援在災難面前變得更為有力和完善,專家認為,這折射出中國不僅從災難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更在深刻思考、積極改進,國家的行動能力正在不斷提升。

  “從汶川到蘆山,中國應急救援體系更趨成熟,盡管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完善,但人們已經看到了更加快速集結、更加文明有序的中國力量。”復旦大學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曉教授說。

  為什麼這幾年我們能取得這樣的進展?王紹玉指出,一是非典之后中國應急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制度安排上有了長足進展,而且確實發揮了作用,依靠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另外,經過多次自然災害考驗后,政府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當然,最終來講,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堅實基礎。多難興邦,中國正從一次次災難中成長,成長為一個更有擔當、更有速度、更有質量的國家。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