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夫人”樹立的雅致自信的“中國范兒”都在國內外掀起了一陣中國本土服裝設計的颶風。隨后,“麗媛style”的締造者中國設計師馬可和她的服裝品牌“例外”及“無用”團隊也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 |
本土設計品牌的集體成長
“服裝體現的是人們的生活訴求。”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張慶輝介紹說,近些年中國設計師的成長與服裝行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改革開放至今,國內衣著消費每年以14.7%的增速上漲,目前國內服裝市場上90%都是本土品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市場上對個性化、品牌化的服裝有了更多的文化訴求,這種生活需求催生了設計師品牌的成長。”
張慶輝覺得,目前國內許多設計師品牌像例外、Beautyberry、素然、卡賓、曾鳳飛等一樣,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設計師品牌有相對個性化的設計,與消費者的訴求有著某些方面的契合點。對於服裝所傳達出來的設計理念,消費者們很容易找到共鳴。
“服裝就像是你的一張標簽,可以讓同類看到你的著裝就會產生默契。服裝表現了人的特質和她內心不同的東西,是人思維的延伸。穿著品位相同的人,談話也會比較投機。”馬可說,設計師品牌服裝的消費,就像是一個在尋找同類的過程。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文化,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也使得設計師品牌的發展前景變得更加廣闊。”呂越表示,因為起步時間不同,設計經驗不一,如今國內設計師品牌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狀況。不僅有相對成熟的馬可和王一揚(素然設計師),也有一群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設計師,還有一批畢業時間較短的新銳設計師。“近些年來逐漸興起了一些設計師品牌,像魏騰飛的JAMY WEE,於宛寧的Evening,聶郁蓉的有耳 U ARE等等。這些設計師畢業時間較短,自己設計品牌的運營周期也短,他們還處於成長期。”正是這些年輕設計師的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智力因素,使得中國本土設計師品牌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發展狀態。
中國服裝文化在崛起
伴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於服裝文化的訴求也發生了變化。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劉詠梅認為,現在的設計師服裝品牌從早期注重夸張化、表面化的中國元素,成長為更簡單更有人文思想的設計。
設計的痕跡越來越輕,對生活的理解越來越重。“在中國久遠的歷史中,諸如盤紐、龍袍、燈籠之類的表象化服裝元素非常多。但如今設計師更注重生活態度的彰顯,傳遞更多的服裝文化內涵。”劉詠梅說,這是一種從外在形式到內在理念的變化。
對此,張慶輝也表示,多年來人們的服裝理念已經從一種標簽化、符號化的炫耀,轉變為低調、平和、有張力的著裝態度。設計師們也開始將東方文化的精神通過一些細節,融入服裝文化。NE·Tiger(東北虎)藝術總監張志峰說:“許多國際品牌都表現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文化優先,品牌才能成功。我們要在世界上屹立,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底蘊。立足、深入挖掘我們的服飾文化才是中國品牌發展的王道。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品牌要佔領的不光是市場,更應該是人們內心深層次的意識感知,而這種認知需要慢慢地積累與沉澱。”
在中國時尚的締造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將傳統文化符號拆解重建,融合到現代生活,需要設計師不斷的思考和嘗試。張慶輝說:“設計師獲得認可的標志,不在於有多大的規模,而在於獲得消費者精神品格的認可。”
“設計師要實現自己的文化理念,隻能根植於國內廣闊的舞台,不斷提升自己,擴充文化內涵,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嘗試將服裝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結合。把自己的東西做好,自然會有人認可。”呂越表示,修煉好“內功”之后,“例外”這樣的中國時尚走向國際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