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務部研究部門的一份材料認為,單憑經濟手段治不了“危機病”,治理危機的“緊縮”和“刺激”這兩味藥不僅副作用大,而且難以根治貨幣超量發行所犯的“金融病” |
新聞分析:中國為什麼要舉辦“上交會”?
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8日開幕。經國務院批准,從今年起“上交會”每年在上海舉辦。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為國際技術貿易設立的展會,從此,我國形成了四大國家級展會格局,即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廣交會”、以服務貿易為主的“京交會”、以投資貿易為主的“廈洽會”,以及以技術貿易為主的“上交會”。
我國為什麼要舉辦“上交會”?新華社記者採訪了“上交會”的相關高層人士和組織者,探尋這個“新生兒”對我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意義。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舉措
原商務部部長、現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是“上交會”的決策參與者之一。他回憶說,三年前國際金融危機仍陰霾籠罩,他收到了商務部研究部門的一份材料認為,單憑經濟手段治不了“危機病”,治理危機的“緊縮”和“刺激”這兩味藥不僅副作用大,而且難以根治貨幣超量發行所犯的“金融病”,必須有新的技術推向市場來激勵消費。
陳德銘說,“於是一個促進技術貿易,推動市場消費的想法應運而生,並很快得到了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上海市政府等相關方面的支持。”
據“上交會”執行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陳先進介紹,雖然本屆“上交會”是首次舉辦,但報名參展的企業數量超出了預計,以至三萬平方米的展館已容納不下。
“‘上交會’是旨在推動科學發現、技術創新更好與市場結合,從而加快世界經濟復蘇的嘗試。為了早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們要更加積極地通過技術貿易來促進創新與市場的結合,推動經濟早日康復。”陳德銘說。
追趕世界先進潮流的重要選擇
據商務部調研,21世紀以來,雖然全球貿易發展因多哈回合談判受阻、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貿易保護勢力抬頭等因素而缺少動力,但技術貿易一直呈現加快發展態勢,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技術進出口保持了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科技創新已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在這方面,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率先建立了一批技術交易平台。例如,美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歐洲的歐洲企業網絡、創新接力中心,德國的史太白促進經濟基金會,英國的英國技術集團,日本的產業規劃中心、技術交易市場平台等。本世紀初,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國家也建立起自己的國際技術交易平台。這些平台對促進技術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國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技術進出口金額已從1978年的35.6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736億美元,技術交易已進入加快發展的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貿易規模仍然較小,大多數企業缺乏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的有效途徑,同時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成果也需要對外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據科技部副部長王偉中介紹,2012年,我國國內市場共成交技術合同28.2萬項,成交金額6437億元人民幣。但現有的技術交易平台大多以促進國內技術交易為主,需要創辦一個以促進國際技術交易為主的平台,讓全方位、多領域的技術貿易不僅促進我國的科技進步,也讓貿易相關國家從中獲益。舉辦“上交會”可視為中國追趕世界先進潮流的一個重要選擇。
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重要一環
當前,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環境保護形勢日益嚴峻,我國正進入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以對外貿易為例,經歷多年高速增長,2012年,我國外貿出現了多年罕見的低增長,6.2%的增幅低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如何從位居全球第二的貿易大國真正成為貿易強國,重振外貿作為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作用,成為一道重要的考題。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貿易服務業司副巡視員李元認為,在我國新一輪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形勢下,專門舉辦一個以技術進出口為主題的交易會,對改善貿易結構、實現貿易強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從不少地方政府和企業多年的摸索看,要解決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發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復建設、核心技術缺乏、品牌少、價值低等問題,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這既需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也必須堅持寬廣的全球視野,立足於國際科技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實際,以有效利用和整合全球科技資源為途徑,在開放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產業水平和科技實力。
上海市市長楊雄認為,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上海要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在轉型發展中打造“經濟升級版”。“上交會”的舉辦,既有利於完善全國技術貿易體系,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也必將促進上海在更多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吳宇 鄭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