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3年07月30日16:02|來源:新華網|字號: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新華網記者 張立紅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海英 徐毅 實習記者唐淼)7月以來,我國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強度大、影響重,浙江、湖南、江西南部等地連續高溫日數已達20∼28天,部分地區高溫持續的時間和強度都突破了歷史記錄。網友戲稱,三分之一中國進入“燒烤”模式。
造成天氣“高燒不退”的成因是什麼?高溫天氣何時才能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天氣情況如何?面對持續性高溫天氣,如何防暑降溫?新華網和中國氣象報就網民關心的問題聯合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天氣預報室首席預報員何立富。
記者:7月下旬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此次高溫的特點?有哪些地方高溫突破了歷史極值?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 何立富:此次高溫有三大特點:覆蓋范圍廣、強度大、影響重。7月以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達到15∼20天,其中湖南東部、江西中部、浙江北部局部地區高溫日數超過20天,湖南部分地區達28天。與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區高溫日數偏多3∼8天,其中,浙江北部、湖南中北部、江蘇東南部及上海等地偏多10天以上。高溫天氣覆蓋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的19個省(區、市),覆蓋面積達到317.7萬平方公裡。
此次高溫強度較大。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的部分地區極端日最高氣溫達到40∼42℃,有42個市縣日最高氣溫超過40℃,53個市縣出現極端高溫事件。其中,浙江奉化(42.7℃)、新昌(42.0℃),重慶豐都(42.2℃)、萬盛(42.1℃),都突破了42℃。
受高溫影響,貴州大部、重慶中南部、湖南東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土壤相對濕度為40%∼60%,?情較差。早稻灌漿、一季稻分?、棉花開花以及晚稻秧苗生長受到一定影響,部分早稻遭受“高溫逼熟”,千粒重降低。衛星遙感監測顯示,今年7月鄱陽湖、洞庭湖水體面積分別較1989年以來同期平均值偏小約2%和26%,比去年同期分別減少25%和29%。
記者:造成此次大范圍持續性高溫的原因是什麼?
何立富:副熱帶高壓是影響夏季天氣的主要系統。而今年不僅副高控制南方地區的時間長,副高本身的強度也偏強,再加上沒有強有力的台風來與副高對抗,這使得一些地方出現了比較極端的高溫天氣。造成這種罕見高溫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
首先,長江中下游梅雨期與歷年相比較短,出梅較早,副熱帶高壓從7月上旬便開始持續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受下沉氣流的影響,天氣晴朗少雲、太陽輻射強、大氣濕度大,因此我們會感覺到天氣潮濕悶熱。
其次,副熱帶高壓強度明顯強於歷史同期。往年七月上中旬長江中下游還處在梅雨季節,而今年由於出梅早,高溫日數明顯偏多,再加上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導致氣溫持續攀升,所以才把江南變成了“吐魯番”,從氣溫上來說,浙江幾乎跟新疆的吐魯番盆地一樣熱了。
造成高溫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大氣環流的異常,截止到目前為止,北上並深入內陸的台風幾乎沒有。往年因為有台風登陸,因此副熱帶高壓在台風的影響下會撤退、斷裂,天氣也呈現出熱一陣,一場台風雨來了又降溫這樣的天氣形勢,我們稱之為間歇性高溫。而今年台風影響偏南,主要在台灣海峽和南海一帶活動,導致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內陸,所以高溫長期煎熬長江中下游一帶就在情理之中了。
記者:未來一段時間全國的天氣形勢如何?南方大范圍高溫是否持續?
何立富:預計未來10天,江南、江淮以及重慶等地高溫天氣還將持續並加強,部分地區高溫日數可達5∼8天﹔其中,8月1日至5日,江南東部地區將出現較大范圍的日最高氣溫超過39℃的高溫天氣。而華北地區高溫不顯著,北方的降雨可能會比較多。至於南方大范圍高溫天氣何時結束,我們還要根據8月中旬的天氣形勢來判定,並進行跟蹤預報服務。
記者:面對各地的極端天氣,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何立富:一是需做好電力供應和調度。浙江、上海、安徽、江西、重慶等地用電負荷劇增,多次刷新最高紀錄。未來10天的持續高溫天氣還會加劇用電緊張程度,相關部門需做好電力供應和調度工作,保障生活生產用電。
二是應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高溫將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相關部門需做好高溫中暑防御及衛生防疫工作。
三是需做好抗旱准備。受前期高溫少雨天氣影響,貴州、湖南和重慶等地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未來一段時期,旱情將會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強水資源調度和管理,開源節流,確保人畜用水和生產用水。同時需加強火源管理,做好城市和林區防火工作。
採訪結束時,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30日11時,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簽署重大氣象災害(高溫)Ⅱ級應急響應命令。這是中國氣象局今年首次啟動高溫應急響應。
(責編:郝偉凡、俊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