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海外網>>時政

政治發展藍皮書:2012年中國各種政治關系協調發展

2013年08月05日16:07|來源:中國網|字號:

《政治發展藍皮書》指出——

2012年中國各種政治關系的協調發展

中國網8月5日訊 中國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得益於各種政治關系的協調發展。肝膽相照的政黨關系、漸趨良性的階級階層關系、和諧穩定的民族關系、順暢運行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日益緊密的內地與港澳關系及和平互惠的兩岸關系、日漸協調的國家與社會關系以及穩定的國際關系共同維系了中國政治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政黨關系

2012年,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執政黨與參政黨關系作了更為明確的規范。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深入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1,第21頁。這為中國的政黨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加明確要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同各民主黨派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增強民主協商時效性。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

(二)階級階層關系

2012年是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調整也促進了階級階層的分化與流動進一步加速,階級階層關系的復雜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由於機遇、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業已凸顯。加之,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協調機制尚未真正健全和完善,階層之間一定程度上關系緊張。面對復雜化、緊張化的階層關系,2012年的中國政府著力以“民生”導向出台一系列公共政策,致力於發展的共享與包容性增長。2012年中國政府繼續加大對於“三農”的支持力度,突出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支點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實現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有力地促進弱勢階層基本權益的保障。在這一年裡,中國政府努力促進教育公平,財政安排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完善國家助學制度,逐步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所有農村學生,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范圍。教育公平有力地保障了階層的合理流動。階級階層關系的協調關鍵還在於利益的公平化分配。由此,中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設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緩解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不利趨勢。階級階層關系的緊張得以有效緩解,適時調整中的階級階層關系得以良性發展。

(三)民族關系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創造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期存在的專制統治和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加之嚴重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使得許多少數民族的人權無從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保護少數民族的各項權利,中國廢除了舊中國各種形式的民族壓迫與民族歧視制度,施行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使得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少數民族獲得了平等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基本人權。少數民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樣平等地享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民族自治區域內,少數民族還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中國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採取特殊扶持政策和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況。中國注重保障和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與風俗傳承,並給予特殊的照顧。經過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與實踐,中國少數民族的人權保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多民族關系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

形成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系統工程。為此,必須繼續落實加強和諧民族關系的經濟基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落實對口支援政策,促進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差距進一步減小。面對民族分裂的緊迫形勢,中國政府繼續嚴厲打擊藏“獨”、疆“獨”民族分裂勢力,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四)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中央與地方關系歷來是中國政治關系調適的重要維度。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協調程度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全局,其協調與否關系到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實施的成敗。協調規范的中央與地方關系亦成為國家整體發展的有效保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國家結構形式上採用單一制,中央與地方關系基本上形成中央集中領導同時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的權力結構體系,但這一中央集中的縱向關系在發展進程中逐漸顯現出中央權力過大、地方行事僵化的弊病。日益繁重的國家事務需要充足的職能支持,而煩瑣的職能又帶來了職能機構的臃腫,以至於臃腫伴隨單一制的縱向演化成為國家機構的整體腫脹。其次,中央與地方關系在日常縱向公共事務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法治化與制度化保障,導致國家權力配置在縱向層面上彈性過大,權力運行的成本被進一步抬升。再次,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劃分模糊。各級政府在履行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相互推諉,使各項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大打折扣,最終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有鑒於此,新中國在政治建設與發展進程中,不斷協調中央與地方關系,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積極性。

2012年中國致力於通過事權與財權改革的嘗試探索新形勢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良性運行。央地關系的良性發展植根於社會經濟改革發展全局的具體實踐之中。面對“十二五”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然推動力。這一年裡,中央面對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艱巨任務,積極適時地促進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調微調。平穩的中央與地方關系保障了中央宏觀政策的順暢,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形勢得到了有力維護。賦予地方改革先行先試的權力是激發改革活力的關鍵。這一年,我們看到中央先后批准一系列經濟區域規劃,賦予地方經濟發展有力的治權空間。再如,中央批准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經中央批准金融改革試驗,引導民間融資規范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一有力的政策必將有力刺激地方經濟發展活力。

(五)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以國家行政性主導力量為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模式不適應改革發展的種種弊端不斷凸現出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規律的過程中,逐漸深化了對於國家與社會關系合理調整必要性的認識,黨和國家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並確定了在此框架內同時提高國家能力和培育社會成長的目標原則。以政治體制改革為助力,朝著政府權力資源集約整合,更多地放權於市場、放權於社會的方向穩步推進。其間不僅傳統國家與社會關系格局中效率效益方面的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而且切實提高了國家與政府科學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與水平。與此同時,進一步促進社會組織發展,提升社會自我服務能力。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經歷了從國家與社會高度同構背景下具有鮮明的組織形態依附性及強調政治性功能,到利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機遇逐步解除束縛,回歸社會組織本質特征的變遷歷程。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僅就數量這一單項指標而言,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基金會)總數已達46.2萬個,比上年增長3.7%。

在處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問題上,十八大報告對近年來改革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進行了高度的總結概括,將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任務作為帶動社會建設事業的基本杠杆。在繼續強調政府加強服務性職能建設,改進行政管理機制以提高效能的同時,還凸顯了經由社會和群眾參與而激發的社會自身積極投入社會建設工程的意義。指出我們應當正視改革深入發展時期的社會矛盾與問題,通過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協同合作來化解問題、克服障礙,維持團結穩定的政治大局,為中國的改革發展事業創造一個盡可能穩定平和的內外政治環境,並從更深層次上為馬克思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的實踐發展積累經驗,總結規律。

2012年國家與社會關系正處於良性平穩發展之中,人民的民主權利,社會團體、中介組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和重視,國家與社會的新型協調關系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新型社會管理體系目標的提出,使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系調整有了切實的載體。國家與社會關系良性互動的制度空間進一步拓展。2012年國家進一步扶持社會組織發展,鼓勵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社會作用施展的空間進一步擴大。隨著2012年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總體設計的出台,尤其明確了事業單位改革的步驟與方式,明確提出了承擔公共服務的非營利事業單位的改革時間表,這也將進一步充實社會作用發揮的主體力量。

(六)兩岸四地關系

自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中國政府始終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為努力方向,堅持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不斷加強內地與港澳的聯系、交流與合作,發揮互補優勢,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2004年、2005年、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對基本法作出三次解釋,妥善有效地處理基本法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中央政府致力於加強內地與港澳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內地與兩個特別行政區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互動與合作。內地與港澳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不斷豐富的政策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的經濟融合,2011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達2835.2億美元,是十年前的4倍多﹔內地與澳門的貿易額比十年前增長147.1%。內地與港澳關系的協調發展與互惠支持,促進了港澳的長期穩定繁榮,其中2004∼2011年,香港的年均GDP增速達5.6%,遠高於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增速,連續14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澳門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的GDP增速超過20%。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歷史形成的兩岸關系問題始終是新中國政治發展的攸關問題。合理處理台灣問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關系到中國和平穩定發展的大局。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系在1987年開始破冰,並在1992年達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九二共識”,經歷了兩岸關系的春天。可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台灣地區領導人以“台獨”為主線的政治主張導致兩岸關系跌入冰點。隨著國民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兩岸關系發展迎來了重要機遇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主線,緊緊抓住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展開更加靈活務實的對台工作,提出了眾多新思維、新政策、新做法。兩岸雙方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兩岸關系走上了和平發展的快車道,兩岸協商、交流合作取得一系列可喜的重要進展。2008年6月,兩會恢復協商,海協會和海基會舉行了多次友好會談,共簽署18項協議。2008年12月15日,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與直接通郵啟動。兩岸經濟合作由“間接、單向”發展為“直接、雙向”,開啟了兩岸全面“大三通”的新時期。繼兩岸實現直接、雙向“三通”之后,2010年6月兩岸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簡稱框架協議),標志著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在經濟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兩岸的經貿融合不斷加深,2011年兩岸貿易額首次突破1600億美元,比十年前增長258.2%。2012年8月9日,兩岸兩會簽署了“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以及“兩岸海關合作協議”,標志著兩岸經濟合作已正式進入后ECFA時代全面深化的新階段。緊密的經濟聯系,已使得兩岸同胞休戚與共,利益攸關。與此同時,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已形成較大規模,並具有堅實基礎,促使兩岸同胞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大陸居民自2008年7月實現赴台旅游以來,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部開放赴台灣團隊游業務。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也於2011年6月正式啟動。據統計,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一大客源市場。“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觀念深入兩岸人民內心。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實踐昭示了,具有共同的血脈、文化和利益的兩岸人民必將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托舉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遠景。

(七)國際關系

2012年在全球金融困境與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凸顯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加強了與主要大國的關系協調,建立了長效的聯系與會晤機制。領導人外交出訪頻繁,外交訪問成果斐然。然而成績的背后依然潛藏著成長的煩惱。“中國威脅論”依然不絕於耳。中國南海、東海的部分領海和島嶼主權不斷受到挑戰。黃岩島、釣魚島問題相繼發酵。面對這一挑戰,中國政府始終秉持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出外交交涉,宣示在國家主權與領土核心利益上絕不讓步。中國政府發布《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從歷史、地理、法理的角度聲明,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宣示中國維護釣魚島主權的堅定決心與意志。中國海洋執法部門不斷加強對於海洋權益的維護力度,以合法、有效、持續、有力的執法維權行動,確認了中國在固有島嶼主權范圍內的合法存在。中國全方位地有理有力地回擊了相關國家的挑舋行為,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在擴大成就與直面挑戰的外交實踐中,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外交協商的爭議解決方針的同時採取一系列有理有節的應對措施,也逐漸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的新模式,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氣派和風格。

在對國際形勢的總體判斷和應對方面,既認識到當前世界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等消極因素,同時堅持認為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並以此為依據提出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原則與目標。也正是在這一原則和目標的指導下,2012年中國對外交往的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改善,更好地實現了中國國家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共贏進步。總之,在2012年,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復雜國際關系處理中,中國更顯一個大國外交的從容與自信,敢於直面挑戰,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堅持公正合理的外交立場,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預見,沿著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穩步前進的中國在積累經驗,積極應對全球化時代新挑戰,努力維護國家人民尊嚴與利益的同時,還將長期堅持貫徹和平發展的原則,以對全球發展負責的態度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新格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編:文博、俊馳)

分享到:

政治發展藍皮書,政治關系

時政國際評論台灣華人文史財經

最新熱點>

嫖客稱得知賣淫女未成年倍感痛心 助其脫困

揭秘:戴笠死后女秘書為何被秘密處決?

熱圖>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桂林一學校附近發生爆炸 已致1死20多人傷

滬自貿區或試水人民幣自由兌換 專家:需謹慎

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