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時政>> 正文

吳敬璉:重啟改革是唯一出路

2013年11月06日13:07|來源:上海証券報|字號:

  ■ 過去三十多年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進展,概括來說就是一句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來了。

  ■ 中國經濟長期問題的症結在於增長模式過於粗放。近年來,一遇到增長減速,就用凱恩斯主義的短期政策把速度拉起來﹔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努力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上,而是放在如何增大由投資、消費、淨出口等“三駕馬車”組成的需求總量上。而且算來算去,擴張需求總量最后總是主要落腳在增加投資上。

  ■ 事情很清楚,想要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一個決定性的條件就是通過改革,消除轉型的體制性障礙,建立起能夠鼓勵創新和創業的制度環境。

  ■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在武漢的講話中,提出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調查研究的六大問題。我覺得,我們可以從這些問題中大體看到三中全會改革總體設計的基本框架。這六條不但有新意,而且抓住了要害,切中了時弊。

  ■ 隻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民主化、法治化的進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才有可能實現,舍此絕無他途。如果離開了這項最根本性的原則,我國的經濟發展就會重復過去的老路,繼續通過大量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最后隻能是在盲目擴張和剎車調整之間打轉,最后以引發系統性危機告終。

  我們正處在一個很重要的關頭,我們要重新啟動“大改革”。這個改革所涉及的目標,比起上世紀90年代更大、更高。這會涉及過去30多年來的改革,它取得了什麼成就?它存在什麼問題?現在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

  我主要講兩個方面:第一,迄今為止的改革進展和我們面對的問題﹔第二,必須重啟和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要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盡一切努力,實現全會所制定的改革總體規劃。

  具體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或者說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這是“九五”計劃提出來的,現在已經是“十二五”過半了,背后面臨的問題到現在基本沒有解決,而且有一些情況還變得越來越嚴重了。二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社會體制的改革。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遲遲沒有成功,原因是存在體制性的障礙。這個體制性障礙從“十一五”到現在沒有太大的改觀,在某些方面還有退步。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消除體制性的障礙。消除的辦法是什麼?辦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迄今為止的改革進展

  我們改革的初期,是“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時候,這個時候經濟社會整個體系瀕臨崩潰的邊緣。所以,全國上下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一定要“變”。接下來就是三十多年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有目共睹,我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進展。

  改革進展概括來說就是一句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來了。

  這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在我國原有的命令經濟(command economy)的一統天下之外,打開了一個缺口,生長出了一個新的體制——“市場經濟體制”,開辟了市場經濟的新天地,而且這個新天地逐漸地擴大。在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表現為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進步,這就是李克強總理講的“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整個國民經濟效率的提升。

  早期經濟學根據19世紀經濟發展的實際數據認為,決定產出總量的是兩個因素,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勞動。在不存在新增勞動力的條件下,決定人均產出增長的隻剩下資本增加,即投資。據此,長期流行的“哈德羅-多馬增長模型”認為,投資決定增長,投資率越高,增長率就越高。

  但是,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根據20世紀美國經濟的實際情況提出質疑。他指出,決定增長的除了勞動力的增加和資本的增加以外,還有一個勞動和資本所不能解釋的余量A,即所謂“索洛余量”。索洛把這個余量定義為“技術進步”。他的“技術進步”概念很寬泛,不僅指狹義的生產技術,任何方法改進、效率提高都可以叫做技術進步。現在我們經常用到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即各種生產要素的綜合效率,就是這個“索洛余量A”。

  其實早在“九五”計劃制定以前,許多人早已達成共識,中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經濟增長方式(或稱經濟發展方式)過於“粗放”,隻有實現從“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到“集約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才能解決我們的長期增長問題。那麼,什麼叫“粗放增長”?什麼又叫“集約增長”?它們正是用索洛改寫的生產函數來加以界定的:主要依靠投資增加,即資源投入支撐的增長叫做“粗放增長”,主要依靠效率提高支撐的增長則稱之為“集約增長”,中國從“九五”期間(1996-2000年)以來一直提倡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核心和實質就是一句話: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提高盈利率。

  改革開放以前,在經濟增長中,效率提高的貢獻幾乎等於零。但是改革開放以后,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1990年代后期,因為改革的大步前進,中國的經濟效率有了相當幅度的提高。

  原因在於:第一,長久被僵化體制所壓抑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才能獲得解放,成千上萬的企業投身到發展的洪流中,使經濟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第二,經濟結構的改變也提高了效率。由於打破了過去城鄉隔絕的工業化模式,兩億多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到了城市非農產業,大量低效利用的土地也轉為城市用地,這些都使效率有了提高。第三,開放也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在中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很大的條件下,通過開放國門,引進國外的設備和技術,中國的技術水平很快就提高到了接近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大規模投資和效率提高的支持下,我國的GDP平均年增9.6%,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國。社會方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30年來世界貧困人口的減少基本發生在中國,這是聯合國所承認的。

  改革停頓造成的問題

  上面講到改革取得的進展,但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存在另一方面的性質:命令經濟舊體制的遺產仍然嚴重存在。這是一種“過渡性的體制”,這個過渡性是既有原來體制的因素,又有未來體制的因素。新舊兩種因素的消長,決定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軌跡。

  講改革開放的紅利,這絕不是說我們沒有問題了,我們的問題還有很多,而且有一些問題還非常的嚴重。

  改革初期設定的目標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但是由於我們的歷史傳統是一個命令經濟、統治經濟的一統天下,所以我們建立起來的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政府的作用更強大。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連續兩個季度減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流行的看法是,因為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總量不足。中國的消費本來就比較弱,主要依靠出口需求和投資需求來支持增長。再加上西方國家進口乏力,中國出口需求銳減,所以經濟減速。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必須設法增加需求,以便保持增長速度不要低於政府設定的“底線”。

  我很擔心,這種分析由於用錯了進行分析的理論框架,隨之得出的結論也就會出現偏差。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內就流行這種用“三駕馬車”的需求強度決定增長速度的分析框架,來預測今后的發展趨勢和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顯然是從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框架引申而來。

  國內外對於凱恩斯主義都有強烈的質疑的聲音,有些經濟學家全盤否定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

  我的看法比較折中。我認為,凱恩斯主義的某些政策在處理短期問題時還是可用的。正像凱恩斯自己說過的那樣,他的理論和政策建議針對的是短期問題,而不是長期問題。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在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時,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經濟學家和傳媒習慣性地用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框架,通過“三駕馬車”的狀況來預測中國未來發展。在政策取向上,則偏愛用擴張需求的辦法,去解決長期增長的問題。

  政府改革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將為短期內穩增長創造體制空間,為調結構、轉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創造制度條件,由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與過去講的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不一樣的。所謂全面深化改革是“五位一體”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五位一體的改革。

  從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性、統籌性、復雜性和深刻性來看,建議盡快設立由中共中央或國務院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在改革的關鍵時期能否攻堅克難的重要舉措。

  今年8月中旬,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稱,包括日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發達經濟體,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首次超過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此文一出,有專家經過進一步測算后指出,即便考慮歐洲經濟二季度恢復增長,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會低於60%,但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3%下滑到2013年上半年的7.6%,雖然中國經濟增速第三季度回升到7.8%,但穩增長的壓力仍然很大,面臨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等諸多挑戰,正處於必須依靠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必須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短期內穩增長、中長期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改革正處於深水區和攻堅期,面臨難啃的硬骨頭。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強調:“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一直強調改革是最大紅利。即將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全面深化改革,總的是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我以“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強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為題,與大家交流對下一步改革的幾點思考。

  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靠的一些動力,如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資源廉價供應的成本發展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曾為中國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風光不再。今年上半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隻有0.9%,僅僅拉動GDP上漲0.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能否形成經濟增長新的動力,關鍵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隻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制約經濟轉型升級的體制瓶頸,獲得新的增長動力。中國先易后難的漸進式改革,雖為3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體制制度條件,但一些重要領域改革的滯后,使經濟轉型升級面臨許多體制制度障礙。因此,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為短期內穩增長創造體制空間,為調結構、轉方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創造制度條件。由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改革創新、科技創新替代資源消耗拉動經濟增長﹔以制度創新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跟過去講的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不一樣的。所謂全面深化改革是“五位一體”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五位一體的改革。

  第二,隻有改革才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收入差距擴大等挑戰。隻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隻有深化改革,建設法治社會,才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隻有深化改革,更好地回應人民期待,凝聚改革共識,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政府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

  政府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現階段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中共十八大強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資料,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誰來保証呢?企業無法保証,隻有政府才能保証。中國為什麼產能過剩,而且是大量的過剩?地方政府為什麼出現債務危機?這都與政府理念、定位和目標導向分不開。

(責編:邢若宸)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深化改革 改革進展 重啟 吳敬璉 改革創新

熱圖>

最新熱點>

驚!上海動物園飼養員被華南虎咬死(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地鐵女乘客被摸胸10分鐘 絲毫沒有察覺(組圖)

丈母娘不願保持不正當關系 充電器線勒死女婿

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京ICP証130063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