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14日03:11|來源:京華時報|字號:
2009年9月1日,青山區工業二路附近的免費自行車站點。市民正在體驗帶有兒童專座的親子免費自行車。
3億元投入、上千個站點、10萬輛自行車、100萬人辦卡……曾廣受關注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打造了“滿街都是自行車”的亮麗風景線,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后,卻陷入“車輛少、租車難”,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民心工程”緣何成為“鬧心工程”?記者進行了調查。
民心工程成鬧心工程
武漢網友“管得寬”近日發帖描述了他的租車經歷:從上午到下午,跑了10裡路,找了16個站點,都無車可租或無法還車,甚至遭到工作人員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為何租自行車?”不少網友跟帖感慨“對公共自行車徹底失望”。
記者三月和四月在武漢街頭隨機探訪發現,許多用於管理公共自行車的站點崗亭都無人值守,或者改為賣報售煙的商攤,停車棚成為汽車停靠點,智能租車系統也無法使用,即使有幾輛自行車,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車。
在江漢區香港路一個站點,雖擺放10輛自行車,但被鐵鏈鎖住,沒有管理員,市民隻能“望車興嘆”。永清街解放公園門外人流滾滾,此處的公共自行車站點則干脆成為一個報刊雜貨攤。
江岸區城管中隊專門開設了“退卡辦公室”,狹小的辦公室被退卡市民擠滿,他們填寫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車”。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說,近兩年來公共自行車越來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爭著租車,現在爭著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癱瘓了,太浪費,太鬧心”。
而公共自行車啟動之初卻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漢開始在全市密集建設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市民可在所有站點免費租用自行車,滿足“最后一公裡”出行要求。首批2萬輛公共自行車一推出就被熱捧,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搶而空”。最高峰時,建有上千個站點,近10萬輛自行車,近100萬人辦理租車卡。
項目爛尾企業卻賺錢
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採取“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的模式,這一項目曾引來眾多商家的爭搶,鑫飛達、中正通、龍騎天際等三家企業最終“脫穎而出”。其中,鑫飛達拿下除青山區外的所有主城區運營權,幾乎壟斷了武漢市場。
為此,武漢城管部門免費批給鑫飛達20多塊戶外大屏和全部站點廣告牌,折算投入約每年5000萬元,從2009年至今,共計2.5億元,此外還累計給予約5000萬元項目補貼。僅鑫飛達一家的項目,武漢市投入超過3億元。
縱使投入巨大,但后期管理脫節,企業單純追求經濟利益,部分市民不夠愛惜,公共自行車成為一塊“唐僧肉”,各方都想咬,最終騎到“十字路口”。鑫飛達集團副總經理鄭世舉說,由於管理維護成本高,廣告收益不理想,企業每年虧損近2000萬元,“現已無力繼續,面臨癱瘓我們也沒辦法”。
但武漢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廣告資源和各項補貼,足以確保項目正常運行。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平均一個站點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萬元左右,但鑫飛達每年將上千個站點廣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萬元﹔20多塊大屏大約能收入3000萬元,“這些收入足以維持項目運行,還能為企業帶來利潤”。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鑫飛達在取得自行車項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車經營服務上,轉而投向房地產、廣告傳媒等領域,實際並沒有大幅虧損,反而利潤可觀,還在市內中心地段購買了整層寫字樓。“政府投錢了,民生工程爛尾了,但運營企業賺錢了。”
專家說法
民生工程監管不力
專家認為,目前國內公共自行車運營中,主要以杭州、太原等地的“政府投入+國企運營”模式為主,以“政府引導+民企運營”為代表的“武漢模式”,雖能有效減輕項目建設前期投入壓力,但對企業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武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長胡潤州說,由於項目交給民營企業運營,致使公益性無法保障,運營企業重逐利輕服務,一門心思扑在賺錢上,再以“投入不足”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
記者調查發現,武漢市公共自行車運營監管存在明顯缺陷。鑫飛達運營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具體財務情況,連主管部門都說不清﹔當大量站點被用於外包經營時,政府既缺乏制約措施,對其經營狀況也不掌握。兩年前,就屢屢有媒體曝光自行車站點“太多壞車”、“無車可租”等問題,但相關部門未採取措施督促企業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專家指出,投入巨額資金上馬大的民生項目之前,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學性和可行性研究﹔不能隻顧上馬,卻不管監督。做到程序科學,才能在群眾滿意度上不失分,讓“民生工程”真正為民。
(責編:趙雪晨)
自行車 龍騎 運營企業 企業運營 企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