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29 20:4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譚文瑞肖像 劉宇一作 郝 青供稿
海外網7月29日電 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29日消息,我國當代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人民日報社老領導、原總編輯譚文瑞同志,因病搶救無效,於7月29日5時15分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92歲。在7月29日下午人民日報社編委會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社長楊振武提議,為譚文瑞同志默哀,以表達對他的哀思和崇高敬意。本網特發表《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稚丹2013年03月29日對他的專訪文章《譚文瑞:帶刺的玫瑰凝深情》,以志懷念。
他的本名,遠不如筆名“池北偶”那麼響亮。幾十年來,“池北偶”的國際時事及政治諷刺詩一直陪伴著《人民日報》的讀者,讓他們在愉悅中得到知識和教益。其實,他曾出任過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還參與創建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束玫瑰花,刺多花不大,有人喜歡它,有人討厭它。喜歡的,獻給你﹔討厭的,由它罵。”這首靈巧俏皮的《多刺的玫瑰》,是譚文瑞1981年出版的詩集《多刺的玫瑰》的代序,卻也道出了他開朗開放的性格。
雜讀天下書
很難相信譚老已年逾九十。他腰板筆直,咖啡色開衫整潔、雅致,鏡片后的目光依然有神,說起話來表情生動、感情充沛。
採訪從讀書談起。他將自己的讀書分為三個階段:求學期出於興趣和求知欲,常常由一本書延展到其他好幾個作家﹔工作時是因工作需要,國際時事、地緣政治、各國歷史﹔離休后隨心所欲讀雜書,看不下去的書就扔下不看。相對於培根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的吃什麼補什麼,他更欣賞錢鐘書“隨遇而安”的讀書風格。
1922年,譚文瑞出生於廣州一個小官吏家庭。少年時,他大量閱讀李大釗、魯迅、鄒韜奮的文章,一腔為民請命、維護正義、揭露黑暗的熱血,隻因當時燕京大學沒有法律系,所以選擇了新聞。新聞學本身內容不多,涉及到的學科卻可以是無限,於是譚文瑞養成了無書不讀的習慣。最難忘是做畢業論文時,他被許可進入圖書館書庫,梭巡於書架之間,看到無數平時不知道的或不出借的書,喜不自禁,如蛟龍入海,鯨吸知識瓊漿。畢業后,他進入著名的《大公報》工作。
1950年,《大公報》的老前輩范長江征調這位印象頗深的小同事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譚文瑞在努力成為國際問題專家的同時,仍然保持著廣泛的愛好,業余讀遍了契訶夫、巴爾扎克、狄更斯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喜歡繪畫、音樂一切美的東西,曾將出國發的所有20美元零花錢全部用來買一本羅丹的畫冊。
建樹頗多卻道“一事無成”
很多人記得,1979年1月1日,廣播裡傳出聲情並茂、劃時代的《告台灣同胞書》。有誰知道,那充滿人情味的誠摯話語,如今已成為現實的通商通航、旅游參觀等富於前瞻性的主張,就出自譚文瑞筆下?他卻說這是遵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起草”的。
又有多少人知道,1985年,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的譚文瑞參與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創建?他將之作為新聞改革的契機,要求編輯記者適應海外讀者的習慣,放開一點,選材標題和《人民日報》有區別。面目清新的海外版果然引起了海內外讀者的矚目,成為無數海外游子競相傳看、心系故園的寄托。
在人民日報社工作40多年,從編輯、記者做到總編輯,赴朝鮮戰場採訪、編數以千計的版面、撰寫大量的國際評論,參與了眾多政府文件和工作報告的起草,陪同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出訪各國……他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功成名就,可譚老卻謙遜地用弘一法師曾援引的兩句古詩“一事無成人已老”、“一錢不值何消說”輕輕帶過。他更在意飽含自己無數心血的近千首諷刺詩,看重作協為他這位老會員頒發的“從事文學創作60年榮譽証書”。
“打油詩”中蘊正氣
很早以前,他就為蘇聯作家愛倫堡以雜文筆法寫國際評論著迷。1956年,他心血來潮,以諷刺詩替代編后札記,對國際時事做活潑評點。打油詩不方便用編輯部的名義,需要起一個筆名,於是便借清代王士禎的《池北偶譚》,定名“池北偶”。從此,“池北偶”的筆名便伴隨著那些深刻犀利、幽默有致的諷刺詩,還有華君武、丁聰、方成等著名漫畫家所配的漫畫見諸報端。
改革開放后,他將諷刺之刃指向國內,官場貪腐、商場奸詐、文場歪風、市井俚聞、城鄉新事等悉收眼底,不僅勾勒出當時的世情風氣,許多詩作今天讀來,依然有警醒意義。比如《分工》:“此人稱‘公仆’,名實不相符。一家兩口子,有個賢內助。丈夫當清官,倡廉又反腐﹔妻子開后門,專門收賄賂。分工做搭檔,贓款有進路。老婆若出事,老公裝糊涂。”再如《我是他》:“掌握官印戴烏紗,想要干啥就干啥。甘心情願受監督,檢舉控告全不怕。笑罵任由他笑罵,並非廉潔膽量大。管與被管同一人,他是我來我是他。”一字一句咀嚼,讀得出他對字句、韻腳的錘煉,還有憂憤之下,他對民族、人民的大愛。
這種詩配畫的形式,因其特殊價值,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獨特印記,受到讀者的由衷歡迎和時任中央領導的肯定。胡耀邦在作協會上,談到文藝創作要多種形式,比如毛澤東的格律詩,還有個池北偶寫的打油詩。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呂德潤看到溫家寶很喜歡池北偶的作品,便將一本2007年出版的詩配畫作品集《世態萬象》送給溫家寶。沒想到溫家寶親筆回信,信中說:“他們針砭時弊、譏彈世態的詩畫,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也給時代留下鮮明的印記。他們的目光是尖銳的,愛憎是鮮明的,在喜怒笑罵中表現出對國家和世界命運的關心,體現了對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感。”詩人袁鷹評價:“興到落筆,詼諧風趣,既有時代色彩,又有文學韻味。字裡行間洋溢著憂國憂民的激憤,自始至終充沛著一股堂堂正正的凜然正氣。”
九十仍牽故園情
譚老如今雖九秩高齡,閱讀仍緊扣著國家的脈動,他讀《舊制度與大革命》,也常看《炎黃春秋》和《南方周末》上有關社會現實的文章,“思考一下中國的發展應該是怎樣的路徑”。
他的另一個研究方向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社會主義報刊的改革之路。他說:黨報不單是黨的喉舌,還是黨的耳目,首先應該反映民意,尊重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內容“可讀、可親、可信”。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詩歌的發展。由唐詩到元曲,本來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后來被新文化運動打斷,一下子變成了散文斷句般的新詩,難以記誦。譚老喜歡元曲,特別是反映社會問題的散曲,對格律有要求,又不那麼僵硬。他最服膺啟功、聶紺弩和楊憲益用古體詩格式寫現代生活的功力,隻覺常讀常新。
譚老感嘆自己有個未完成的心願,就是翻譯一套從古羅馬、希臘到現今的各國名人演講。這當是一部人類智慧的菁華,能清晰標注我們走過的路徑。但這個工程太大,看來難以實現了。
暮色緩緩潛入屋內,暢談兩個半小時的譚老仍毫無倦意。望著他,我心生敬意——為他對社會公平、正義一以貫之的追求,為他至今仍對世界葆有的新鮮觸覺和熱忱。
人民日報,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