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 正文

風雨三十年 改革再上路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著力打造升級版

2014-09-12 04:20: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引領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進的,是一條叫做改革開放的路。1985年3月,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塊基石奠立。截至2013年底,已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這裡投資,累計投資過千萬美元項目520個,投資過億美元項目31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98個。

  圖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夜景

  港口產業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從昔日的荒原漁村、鹽鹼灘涂,到今天的開放型現代化國際新城區,引領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進的,是一條叫做改革開放的路。

  三十年,篳路藍縷。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十強開發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輝煌十一五中國最佳綜合實力開發區、中國生態(人文)宜居規劃建設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一個個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背后,是青島開發區30年風雨兼程、苦難輝煌的創業史。

  回望:青島開發區“三十而立”

  時光倒流三十年。

  1984年10月,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國務院批准設立首批14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月后,1985年3月,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青島開發區)第一塊基石奠立。

  櫛風沐雨的艱苦創業史由此展開。

  從建區伊始的探索起步,到與行政區體制合一后的二次創業﹔從孤軍建區,到舉全市之力創業興城﹔從隔海相望、青黃不接,到橋隧互通、同城發展……30年裡,青島開發區的發展不斷提速。

  1992年,國家級保稅區和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先后興建﹔1995年,省級鳳凰島旅游度假區獲批﹔2006年,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設立﹔2008年,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挂牌﹔2011年,中德生態園正式奠基……一大批國字號功能園區,開啟了青島開發區百舸爭流的新時代。

  如今,已屆“三十而立”的青島開發區,已經是山東半島國家級園區數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區域。這片不足青島市3%的國土面積,貢獻了青島市近1/3的規模工業產值、1/5的地區生產總值、1/6的財政收入。

  目前,開發區的建成區面積已達150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54.7%。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已連續十余年保持國家級開發區前五強,是青島市乃至山東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綜合經濟實力最強、區域環境最優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

  2013年,開發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37.4億元,規模工業產值4876.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2億元,均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現在,青島開發區走的是一條“藍色、高端、新興、生態”的發展道路。支撐這一理念的,是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與培育新興產業“雙措並舉”,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海洋經濟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目前,家電電子、船舶和海洋工程、軟件和信息服務3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及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都已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改革開放“橋頭堡”。而區內的前灣港是世界第七大港、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青島港的主港區,2013年青島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552萬標准箱。

  截至2013年底,已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這裡投資,累計投資過千萬美元項目520個,投資過億美元項目31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98個。2013年,開發區外貿進出口258.5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3.1億美元。

  路徑:開發區建設的“青島經驗”

  支撐青島開發區30年發展奇跡的,是一條不斷改革開放的路,也是一條不斷注重體制機制創新、綜合發展的路。

  “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務格局,是青島開發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體制機制探索的成功經驗。

  比如,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單位、全國首個國家級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單位——開發區的商務合作局,就同時加挂金融服務辦、經濟發展局加挂科技信息局牌子,內設機構數量雖然僅為一般行政區政府的1/5,但服務卻更加便捷。

  這只是開發區推行“大部門制”,營造優勢營商環境、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縮影。

  要發展,就要有內外結合、軟硬皆優的發展環境。

  為此,開發區一方面加強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硬環境”,“企業建到哪裡,就配套到哪裡”。開發區超前投資過千億元完善市政配套和基礎設施,世界第一跨海大橋、中國第一海底隧道將母城青島與開發區緊緊相連。另一方面,則是夯實以構筑立體化服務網絡為重點的軟環境,形成了吸引人才、資本、項目和技術快速集聚的“磁場”效應。

  同時,開發區大力提升“外環境”,將城市綠化率提升至84.5%,打造“綠色之島”,創建了“ISO14000國家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是全國首個成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國家級開發區﹔而精干、廉潔、務實、高效的政府服務體系,則是支撐開發區發展的“內環境”。

  產業集群化發展,則是青島開發區迅速崛起的重要引擎。青島確立了“雁陣式”產業集群的模式,“領頭雁”企業后面跟著不同發展層次的企業,后面是一大群既專業分工又有機合作的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的專業企業。

  比如,青島先后以海爾海信、大煉油、北船武船、中海油等一批業內領軍企業高端項目為“領頭雁”,培育形成了“家電電子、石油化工、造修船、海洋工程、汽車、港口物流”六大產業集群。僅海爾一家,就將包括三洋、愛默生、瑞智等海外知名大企業在內的近百家供應商吸引到青島開發區。2013年,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產值總量佔規模工業產值29%,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勢頭強勁,產值佔規模工業產值的85%以上。

  而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服務外包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航運商貿金融業、醫療健康產業和教育衍生產業等六大領域,目前增加值已佔生產總值比重達34.2%。2013年,服務外包完成在岸額3億美元、離岸執行額2.2億美元,宏智、東軟、優創、亞致力等一批國內領先的外包項目已在開發區集聚發展。

  要發展,人才是根本。開發區內現有8所高校、13萬大學生,人才總量達到21.5萬人﹔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900億元,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59家,成立創新戰略聯盟6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家,是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科普示范城區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

  但青島人還不滿足於此。他們實施了吸引人才的“智島計劃”,計劃5年內引進培育20名頂尖人才(團隊)、200名領軍人才(團隊)、2000名緊缺人才,實現10萬名大學生就業創業。

  展望:制度紅利與“機器紅利”

  站在30年發展的新起點上,青島開發區面臨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要繼續勇當改革開放“試驗田”、經濟發展“排頭兵”、西海岸創新開放“領頭雁”,就必須審時度勢,直面機遇與挑戰,以更大的魄力、更強的信心深化改革,破解影響發展的難題。

  在本屆中央政府推行簡政放權、行政審批瘦身的大環境下,青島開發區也在不斷探索屬於自己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簡政放權是一場“自我革命”,也是一場不得不進行的“革命”。為此,開發區學習借鑒先進區域做法,探索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一站式審批管理模式,在商務、經發、工商等部門建立審批信息共享和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實現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一窗口收發。

  速度有多快?最短僅需4天,外資企業即可完成設立手續、開門營業,相較以往,速度提升了75%,所需材料減少了18%。

  同時,開發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前置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探索實行審批與監管相分離的集中審批體制,設立行政審批辦公室,代表開發區管委集中行使行政審批權,開發區權限內行政審批職責全部由該部門承擔,著力構建審批與監管相對分離、相互制衡、“非禁即入”、“寬進嚴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營造更加開放、穩定、透明、便利的市場環境。

  如果說“智島計劃”是為了把人才吸引進來,那麼“產城融合”的模式,就是為了給企業營造安心讓人留下來的良好環境。

  目前,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隧道的貫通,使開發區進入與青島一體化發展的“同城時代”。區內基層文化服務網絡健全,形成了人文環境濃厚的“15分鐘文化圈”。

  而產城融合,作為今后的核心開發模式,則通過整合生產、生活、商務、金融、娛樂休閑、教育醫療等存量資源,提升區域價值,實現“以產帶城、以城促產”,推動經濟發展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的城市型經濟轉型。

  開發區在未來將拉伸產業發展鏈條,以產業集聚式發展帶動區域整體實力提升,用“機器紅利”取代“人口紅利”。著力引進產業鏈高端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重點產業的關鍵環節,以關鍵環節的突破完善產業鏈條,以大項目引進帶動產業集聚,以產業招商的鏈條化、集約化、集群化,推動外資利用從注重規模和數量向提高質量和效益的根本轉變,實現招商引資促進機制向環境優化型、資本運作型轉變。

  青島開發區的30年輝煌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的一個縮影。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主任萬建忠說:“青島開發區得改革開放之先,積累了30年經濟發展的雄厚根基,在下一輪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當以更加開放的眼光,更加務實的作風和更加優質的環境,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闖出一條國家級開發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新路。”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事記

  1984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裡,是我國最早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

  1985年,開發區正式動工建設。

  1989年,國家科委批准同意在青島開發區內建立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1992年,山東省、青島市先后決定,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展到原黃島全區,兩區實行體制合一,總面積159平方公裡。

  1996年,區劃調整,全區總面積擴大至217.3平方公裡。

  2001年,青島市政府做出將青島經濟發展重心“向青島開發區全面轉移”的戰略決策,賦予其一系列發展的權限。

  2003年,全區總面積增至274.1平方公裡。

  2006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在開發區內設立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裡。

  2012年,原青島市黃島區與原膠南市合並,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

  2014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青島開發區成為新區下轄九大功能區之一,是新區開發建設主力軍。(申孟哲 制圖:潘旭濤)

(責編:黃達、姚麗娜)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保稅港區 規模工業 領頭雁 區域價值 青島開發區 革命 人口紅利 橋頭堡 排頭兵 試驗田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一汽反腐風暴或牽涉周永康家屬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