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中常会21日通过设置“中国事务委员会”,作为两岸政策整合党内共识的平台。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表示,原想委请谢长廷担任委员会召集人,但“几经思考,我想还是由我负起这个责任”,亲任召集人。
悬宕许久的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总算在11月21日敲定,并由党主席苏贞昌兼任召集人。这项决定,不仅让谢长廷期望落空,决心在两岸事务上走自己的路,同时也显示苏贞昌已向“独派”妥协,大陆政策难有突破。
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党内投票一役,这个宿命般的规律又再次进入人们的判断视野。选前,观察家们一致看好苏贞昌,甚至保守估计会赢谢长廷5000票,但选票开完,却是大输谢长廷15000票,宣布退出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
民进党党内初选异常激烈,苏谢阵营更是杀红眼,在投票前夕,谢长廷涉贪污案突然被检举揭发,在这种选举操作下,谢行情雪上加霜,不为人看好;但习于逆向操作的谢长廷,在今次一役,惊天大逆转,翻盘颠覆苏贞昌,展现出他惊人的选举操盘能力。
依据民进党内排蓝民调,谢长廷也是赢苏贞昌;在党内初选投票的部分,苏贞昌没能取得领先优势,这样一来,苏欲在党内的初选最终胜出,机会就非常渺茫,这恐怕是刺激苏立即宣布退选的直接因素。
从调酒到导盲犬,谢长廷的两岸破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前者有调和民、共误解的味道,后者充满“引导民进党走出两岸迷雾”意涵。然而,谢虽有意扮演党的两岸“导盲”角色,再创政治生命高峰,苏贞昌也是在权力逻辑下拨盘精算,让“苏谢合”显得若即若离。假若两人不幸分手,整个党要面对的,将是可能随之而来的“新苏连vs.谢蔡联军”,派系对决结果,就是让民进党丧失重返执政本钱。
对苏贞昌来说,谢长廷的想法形同要他出面“挡子弹”,这对有心更上一层楼的电火球而言,一来得担负阵前受伤风险,二则可能陷入“有功谢来担,弄破自己赔”的困境。因此,这种互斥的想法,让苏、谢始终无法取得共识。2008年及2012年败选的历史已告诉民进党,貌合神离的团队注定失败;苏、谢若不学着既竞争又合作,民进党不但错失转型契机,可能也会输掉重返执政的机会。
民进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真正目的有二,一是整合党内派系主张,拟定党版两岸政策;二为展现诚意,促成民、共深入交流。问题是,兑现政见成立“委员会”的苏贞昌,为何没获得掌声,反而换来阵阵叹息声?
合作才是王道、信任才是基石。无奈的是,苏贞昌却因跨不出信任障碍,像是陷入囚徒困境一般,让原先可望成局的“苏谢合”走向猜忌与对立。甚至,民进党中央还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就直接砍掉该“中国事务委员会”与大陆交流的功能,完全背离谢长廷引导民共交流的企图心,终而成为压倒双方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谢长廷在发表完“马基维利”悲怆分手感言后,确定将“自己走自己的维新之路”。届时,只有专家、学者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成不了事不打紧,党内的权斗风暴恐怕更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