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性撤退” 本土企业悄然崛起【2】

2012年02月07日10:5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不再是“新兴市场”

  从宏观数据来看,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开始减缓。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FDI)同比增长9.72%,而2010年这一数据为17.4%。

  传统优势的丧失,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巨头忧心不已。一份来自经济学人的报告称:尽管中国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机遇,但企业的运营环境将会变得日益艰难。经济学人信息部对包括了328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向高新经济体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企业盈利数据寥寥无几。部分人士认为,对于众多行业来说,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新兴市场”,企业维持高利润率(15%-20%)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政策准入门槛的提高和优惠政策取消带来的成本变动,也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比以前更为艰难。

  中国三星研究院战略管理组首席研究员林瑞明发现,中国东部的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富庶地区都提高了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家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公关部高管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坦承,中国在2010年12月1日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以及在2007年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让他们公司的税费增加了很多,但他拒绝透露增加的具体数据。

  除了成本制约和政策限制,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劲挑战,也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问题。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所做的分析表明,尽管美国建筑设备供应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2005-2010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三倍,但其中国市场份额在同期从11%下滑至7%。抢走其市场份额的并非是它的死对头日本小松公司(Komatsu),而是中国本土企业。

  经济学人信息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任职的跨国公司高管将来自中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列为第二号威胁,而头号威胁则是知识产权保护。

  跨国公司忽视中国企业的竞争威胁颇为危险:一位曾供职于某家跨国公司的高管毫不掩饰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轻蔑态度,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每周都会跟踪传统全球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变化状态,但从不理会来自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直到有一天后者的市场份额突破了50%,他们才如梦初醒,但已为时太晚。

  类似的例子也发生在达能身上。达能乳业在上海市场,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竞争对手用残酷的价格战斩于马下,被迫于去年12月初关闭其位于上海奉贤县的工厂。

  另据美国商会对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调查表明,美国企业最大的关切是中国国有企业抢走其市场。中国美国商会2011年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Business Climate Survey)显示,26%的受访企业业务出现下滑,预期未来业务下滑的受访者占40%。

  市场咨询机构Booz &Co在近期发表的报告中重点提及了崛起中的四家公司:王老吉、佛山景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霸王国际洗发水和杭州汉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报告作者指出:中国正孕育出一批实力强大的本土领军企业,与它们展开竞争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现实。这些本土企业更接近和了解消费者,重点生产价廉物美的替代产品,重视营销和分销战略,它们开发的新产品和创新型销售模式都极为贴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责编: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