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赵宝刚:电视剧要有文化导向【2】

2012年09月14日11:08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学习、成长、工作,容易从一种惯性到另一种惯性,缺乏胸怀和眼界。《北京青年》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有我个人的影子。第二个是社会,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年轻人过分讲求物质,在青年时期就成了物质的奴隶,我觉得这不是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第三个方面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重视文化,但缺乏过硬的生存能力。”赵宝刚说,《北京青年》就是要号召一种摆脱欲望、自我成长的意识。“我通过作品提出来这个问题,观众才会去想,其实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价值——我希望观众看到社会的惯性对你们的推动,然后停下来思考思考,这才是《北京青年》的价值。”

每个导演都有最适合传递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题材和手法,对于赵宝刚来说,“青春”题材正是这个“最佳选项”。不管是《奋斗》、《我的青春谁作主》,还是这一部《北京青年》,对他来说,这些作品不仅是延续他青年时代的梦想,也寄托着他对已经走过的人生和当前社会的种种思考。但不无例外的是,这些作品每每播出都会引发争议——有观众喜欢作品中的青春、活力和时尚,也有人批评其情节缺乏、对白夸张、不接地气,不能反映当下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面对种种质疑,赵宝刚认为,这一系列“青春”题材的电视剧正是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最真实的表现。

“现在一些文艺作品都沉迷在所谓的表现生活的真实状态,但这种表面的真实有时候是没有力量的。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难,观众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求一点导向、一点精神、一点方法,而不是仅仅听到一些和生活中雷同的牢骚。”赵宝刚说,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作品传达给现在的年轻人,是自身的责任所在。如果说只是娱乐,我觉得拍摄影视作品也没什么意义,它还是要讲一点文化导向,讲一点思想性,在娱乐和观赏的同时,还给人一点文化启迪,这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