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7日14:04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单田芳 评书有根就不会亡
前晚,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中,现年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上周,单田芳做客京华茶馆,他坦言得知获奖后很高兴,说明58年的评书生涯没有白干。谈到评书艺术的发展,单老说:“有人担心评书会消亡,现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我认为评书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的心中,只要老百姓喜欢,评书就不会消失。”
□谈嗓音
因祸得福不介意模仿
据单田芳回忆,邹德江是第一个公开模仿他的演员,“那时有朋友跟我说,有人在电视上模仿你,可像了。我看后哈哈一笑,这头两句还真像,后面的就不评论了。当时还有人跟我说,这不是侵权吗?我说,拉倒吧,这算侵什么权,我还谢谢他给我做广告呢”。由于嗓音独特,单田芳也成为各档综艺栏目中主持人的模仿对象。对此,单田芳本人并不介意,“他们爱模仿我,说明我还有点影响力, 只要不是恶搞、丑化,我都不介意,随便模仿。” “忽冷忽热爱感冒,刮风下雨怎知道,今天我来说一段,天气形势和预报。”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相声演员邹德江在系列小品《聪明的剧务》中,模仿单田芳嗓音说的评书版《天气预告》,当时流传度很广。
其实对于这口独特的嗓音,单田芳本人却并不怎么喜欢。他20岁投身评书事业,说书在当时属于草根艺术,没有专门的学校,嗓子也没想着要去保护。行内有句话叫“书随性走”,说书人一登场不拉满了弓、用足了劲就觉得说得不过瘾,常常就靠六神丸、胖大海简单保养。久而久之,说书人的声带就喊坏了,单田芳称他的嗓子就是这么坏的。
“上世纪60年代,连着急带上火,嗓子就没音了。后来落实政策,又重返舞台,可嗓子彻底坏了,两个音带之间有细肉。动了三次手术后,嗓子能说话了,但还有一点残留。”单田芳透露,如果再做一次手术,嗓音还能更明亮些,但风险太大,“这就是因祸得福吧,没想到录着录着,观众对这破嗓子慢慢认可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本身并不愿意”。
□谈传承
建议设立评书学习班
评书渐渐退出电视,在电台上谈到评书的现状,自己也堪忧。
单田芳目前总共有37个徒弟,但真正从事专职评书行业的一个都没有,“我不怪他们,他们在本职工作中都很优秀。咱们说现实点,他如果专门跟我学说书,毕了业去哪儿?电视台、电台都不一定要,除非真能打出一番事业来,但这谁也不能保证。”在单田芳看来,评书演员本身要求条件多,不但要嗓子好、悟性强,还得能吃苦,但现在的情况是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学成了也不一定有饭吃,这是收专业徒弟的最大困难。
对于这个困境,单田芳给出的建议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开设评书学习班,把他、田连元、连丽如等老一辈评书演员请到学校去,给学生们教课。“像王玥波那样天天跟在师傅身边学艺的机会太少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现在非常忙,真没时间天天带徒弟,评书得耳濡目染,他得跟着我,这样知识面才越来越宽。”
除了年轻评书艺人匮乏,在电视上也已经看不到评书的身影。聊到评书艺术会不会消亡的话题,单田芳称评书的本质就是讲故事,大多数人,特别是在儿童时代都喜欢听故事。评书只是把讲故事作为一门艺术,只要讲得活灵活现,观众就喜欢听。
单田芳特别提到《百家讲坛》的例子,他称自己跟普通观众一样,也很喜欢阎崇年的《大故宫》,“这跟评书一样,也是讲故事,只不过阎崇年讲的是史实,注重史料,而评书是演绎,注重故事和人物。有人担心评书会消亡,我认为评书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心中,只要老百姓喜欢,评书就不会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