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6日09:48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如何协调发展
中西部可在三农上大做文章
不解决中、西部广大农民致富问题,小城镇发展问题,片面强调大工业带路,城市化带动,中、西部发展会没有基础,缺乏后劲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中,东部、中部、西部如何协调发展?在承接东部转移的趋势下,地方产业同质化的现象是否存在?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呢?
刘维新:现在我们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同质化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有些地区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我认为,产业同质化还不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体制的改革是要紧的。
2003年以来,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带动下,我国共建高速公路4万多公里,累计投资2万亿以上,覆盖了我国的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基础设施落后局面以及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推动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海、陆、空的整体交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交通整个统筹协调体制没有解决,导致整体运输力难以有效发挥,并产生一系列问题。
第一,海、陆、空运输统筹与协调问题。目前空中运输(客与物)由国家民航局管理,海运、陆运为交通部管理,铁路运输为铁道部管理,各自建设各的互不通气,并形成恶性竞争。尤其是高铁与航空的竞争十分明显。这既浪费了土地资源(高铁和机场都要土地)和交通运输资源,又妨碍各自优势和特点的发挥,没有人统筹去统一考虑。
第二,重高速、轻普通的倾向明显。近些年来,高速公路、高铁得到“大跃进”式的发展,其建设资金从2006年的3000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3万亿元,增长10倍,而大多用于双高。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100个乡镇,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全国简易的路面占到公交总量55.4%。
第三,双高的发展规模与适度超前的问题。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兴建,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相适应。双高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不能盲目。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实际需要的土地资源状况,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长远整体利益;三是要与普通交通运输相协调,满足各种收入水平人员的需要,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承受能力为出发点。
第四,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布局问题。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海、陆、空交通网络与运输结构合理布局,才能做到各显其能,发挥不同运输能力的特点,做到节约资源方便群众减少成本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制。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现象,应通过体制创新和改革加以解决,结束政出多门的乱象。
张乃剑: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难题,更是中国难题,从地理经济划分,中国区域经济主要有三大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把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远战略,效果是明显的,但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很大。
中西部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很大部分来自国家对交通、通讯、文化、科技、能源、矿业的投资拉动,另外,就是中央大企业对中、西部若干产业项目的投资拉动。真正意义上东部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向中部、西部产业规模性转移的趋势,并未形成,这是影响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
现在中、西部与东部产业同类化、同质化的矛盾并不突出,还未形成规模性效应。中、西部今后发展的出路仍然需要在三农问题上大做文章,不解决中、西部广大农民致富问题,小城镇发展问题,片面强调大工业带路,城市化带动,中、西部发展是没有基础的,缺乏后劲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主要经验,首先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解决了农民奔小康问题,农民致富了,推动了小城镇发展,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了大中城市发展,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流动,实现了东部地区对市场的垄断,科技、人才、信息的垄断。
挖掘区域亮点
新兴产业集群将在东部崛起
类似无锡国家传感网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很快,未来10—15年,新兴产业集群将在东部不断崛起,形成世界性的新兴产业高地,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记者:您认为下一阶段区域经济的亮点是什么?是不是在区域经济规划中根据各地情况有侧重地扶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此前无锡出台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这种类型?
张乃剑:未来世界性的新兴产业群有可能在中国东部出现。例如,生命科学的医药产业,换代性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目前,中国出现规模性的新兴产业集聚点仍然在东部,类似无锡国家传感网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很快,未来10—15年,新兴产业集群将在东部不断崛起,形成世界性的新兴产业高地,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中、西部的新能源新兴产业,稀有矿产加工业,特殊资源的开发产业等,也有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将会是10年之后。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您更看好哪个区域经济,哪些省市,或者中东部或者西部,为什么?
刘维新:研究哪块区域更有增长潜力,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通达的交通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不仅仅是城际高铁,还需要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能通达到每个乡镇和村庄,形成发达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和动力。
二是内在的经济联结的网络体系。这种经济网络是指在一个地区间形成产品加工配套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个地区内就完成产品集结和向外销售,并创造出产品品牌,这是区域经济形成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
三是充满活力的实体经济。一个国家的富强必须依靠高科技、先进的制造业,以及现代化的服务业,如现代金融业,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一个地区也是如此,单纯地依靠房地产拉动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单靠房地产的炒作获得成功的。
四是坚强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城市的辐射力与吸引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越大,影响的区域范围越宽。一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一般影响范围都在300-500公里。因此,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对区域经济至关重要。
以上四点,既是区域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城市群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三个区域。第一个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是滨海新区,第三是重庆的两江开发。从目前的基础来看,这三个区域“十二五”的增长潜力最大。
张乃剑:从目前国内、国际形势看,我国可能出现两个大的区域发展亮点。一是东部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这一区域面临发展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机遇,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珲春—图们江示范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和国际战略规划,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已列入三国谈判日程,发展势态较好,一旦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将会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个重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和四川,这三省区是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腹地,市场前景好,三地区资源丰富,这一地区是中国加入东盟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具备了三省区跨越式发展的得天独厚条件,在未来20年中,这三省区的发展有可能是历史性的,将成为西部大开发最成功的地区和最富裕的地区。(记者 郭玉志 李雁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