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林丹:做自己,直到世界尽头

2012年09月27日13:15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编者按:

    9月23日林丹与谢杏芳婚礼,在他们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银牌的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盛大举行。这对被称为羽坛的神雕侠侣终于结束了爱情长跑,修成正果。

8月5日晚,在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决赛中,林丹险胜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夺得金牌,这场被称为巅峰对决的比赛,使“超级丹”成为世界羽坛唯一全满贯得主。由凤凰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也在当晚全国首发。“Until the end of world”直到世界尽头,林丹在右手上臂文上了这句话。在林丹的羽毛球世界里,尽头也许没有冷酷仙境,却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铭记———从5岁开始练习羽毛球到成为世界首位拿到羽毛球全满贯的运动员,林丹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在逆境中调整好状态重新出发?如何在人生低谷沉住气等待转机?除了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林丹更书写了与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本版刊登此文为林丹自序。

和每个“80后”一样,我也爱看《机器猫》或是樱木花道,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新鲜的潮流,偶尔有点怀旧。

从小到大,我就不是教练喜欢的“三好学生”,但是我跟我妈说:“没关系,美国有乔丹,中国有林丹。”

北京奥运会夺冠后的第二天,曾有出版社委托朋友找到我,问可否愿意将那些年的故事结集成书?我没有多想,就婉拒了。一来,对25岁的我来说,著书立传离我太遥远。再者,我的人生才刚驶上高速公路,怎么就要开始回忆了呢?

从北京奥运会到今天,转眼又一个四年过去了。运动员这个职业,尤其是中国运动员,有时不得不用多少个四年,来衡量你职业生涯的长度。我们无奈着,却也更尊重它、珍惜它。

从北京到伦敦,12304公里。当伦敦刚刚入夜的时候,北京的天空正要微亮。而对我来说,从北京到伦敦的距离,是整整四年。它漫长难耐,又让你觉得只争朝夕。

三届奥运会,我用12年国手生涯证明,我依然是教练的首选,是可以让球迷放心的那个林丹。

2008年之后,我始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抱有更多的期待。我拿下看似不可能的“全满贯”,成为这个星球上拥有最多荣耀的羽毛球选手。我的人生也更宽阔了,生命中不再只有羽毛球,还有家人、有朋友。在我与谢杏芳牵手走到第8个年头时,我们许下了对彼此未来的承诺。

在赛场上拼杀了这么多年,我早就学会了什么是宠辱不惊。男子单打从来不乏天王级的巨星,然而,在每一场看似是一对一的决斗背后,凝结了太多的情感与传奇。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多少个冠军头衔,更是那些人与事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刻痕。

一年多以前,我在微博上征询大家的意见:如果有一本关于林丹的书籍,该叫什么名字才好?后来收到了不少热情的回复,给了我要与大家来分享这些故事的动力。

结果,因为奥运积分赛的开打,这事又搁置了下来。直到今年出征伦敦奥运会前夕,在各方朋友的助力下,才有了现在躺在你手中的这本纪念册。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