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11岁学生已恋爱3年 两成小学生早恋 现在的孩子伤不起 【3】

2012年10月11日11:11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晓杰和萌萌两个孩子感情非常要好,我平时也看在眼里,但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班主任陈老师说,晓杰这个孩子性格有点另类,不是很合群。二年级新转学过来,萌萌是他的第一任同桌,面对全新的环境,倍感孤独的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萌萌身上。晓杰的爸爸在美国留学过,深受西方教育熏陶,所以思想比较开放。平时也常陪晓杰看外国大片,里面都会涉及到爱情这方面的话题,小孩子看得、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想要“模仿”里面的情节,但他未必是真的理解“爱”。

“当看到两个小孩关系要好时,一定不能盖棺论定地说他们在谈恋爱。”从事班主任工作15年的王老师说,最好的方式是“冷处理”,不把它当回事儿。“班上曾有一个男孩子每天给一个女孩送饮料,我就开玩笑地说,能否给老师也每天送一瓶。男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有问题’后,慢慢减少了对女孩的关注。孩子们都有叛逆心理,最好不要明确跟他说不能怎样做,但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并不妥。”

家长 70后家长对“早恋”看法开明 “这只不过是懵懂的好感”

专家“早恋”是对小学生情感的误读 家长老师应加强对孩子正确引导

“他和班上有个女生很要好啊,但应该是闹着玩的吧!”34岁的唐先生说,儿子刚上四年级,虽然有一次在QQ上看到他和同学讨论喜欢、结婚之类的话题,自己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天他主动问儿子有没有喜欢的人,没想到儿子很大方地承认。“儿子心里的‘喜欢’,应该只是孩子间一种懵懂的好感。”

“记得我读书的时候,直到初中才知道有‘喜欢’、‘爱’啊这回事。”家住五里新村的曾女士说,现在的小伢比他们那个年代早熟多了,女儿上三年级就说班上有人写纸条说喜欢她,不过她没有理睬。现在电视剧、漫画书甚至动画片里,都有情情爱爱的话题,也难免小孩子会懂这些。

“我们那个年代,学校、老师对‘早恋’管得非常严格,那时候谈恋爱的同学非常少,如果发现一对就会引起轩然大波。”70后家长胡女士说,本来男孩、女孩是约在一起好好学习,只是彼此间很有好感,但是经过学校、老师、家长的介入后,反而引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偏要在一起。“我在成长过程中体会过这样的心情,所以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我一向比较开明,和女儿建立良好的沟通。”

记者随机采访的80位70后小学生家长中,62人都对孩子间的“喜欢”、“爱”持无所谓的态度,都认为只是孩子懵懂情感的表现,闹着玩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对此感到忧虑,这么小就“爱啊”、“结婚啊”、“娶你做老婆”这样的话语不离口,会不会弄假成真?长此以往,会不会就真的“早恋”了?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感情,恋爱没有早或者晚这样的说法,当你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是在恋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家梅志罡教授认为,“早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便叫上“老公”、“老婆”这样的称呼,也只是基于彼此间深厚的友情、懵懂的好感,与恋爱本身没有关系,但是用恋爱的形式伪装表达出来。因而说孩子“早恋”,本身就是对恋爱的一种误读。

孩子之所以会懂得这么多,这和社会上涌现出的大量影视作品、图书出版物是分不开的。国外的影片、著作会明确指出适合怎样年龄段的孩子看,但在国内,很多不适合孩子看的成人电视、成人著作,孩子都有所接触,导致孩子情感的发育伪成熟,表面看来就好像是“超前”了。作为家长不必过分紧张、担忧,过多地干涉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引起反作用,可多引导孩子看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电视、书籍。

梅志罡说,对于个别孩子,经过家长、老师确认,他的确处于恋爱状态,大人们应当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在校受到的关注少,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同龄人身上,形成对同性或异性的“高度情感依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益于帮助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

(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小学生均为化名)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