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唯一存世阿炳照片亮相 (图)

2012年10月15日09:21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阿炳故居还保留了原来的模样。

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无锡人之一,在无锡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崇安寺商业区,竖立的一尊阿炳的雕像,反映出他在这座城市的地位和声望。

阿炳雕像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整座塑像呈现一种夸张的动态,人们似乎能听到二胡里飘出的悲愤之声。至于阿炳的容貌,反倒显得模糊不清。这应该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二胡控诉黑暗的旧社会,但见过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说,雕像不像其本人。

那么,真实的阿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阿炳之谜 1 究竟长什么样?

现存唯一珍贵照片呈现最真实的阿炳

阿炳上街卖艺时常带在身边的孙女球娣现居上海

近年来,无锡市档案局、无锡市公安局等部门都在抢救、整理有关阿炳的一切历史档案。经过曲折的搜集整理,无锡市公安局抢救出一套阿炳的户籍档案资料,其中一份档案里,有一张阿炳的黑白照片,这实在让人惊喜——这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阿炳的照片。

照片上的阿炳头戴礼帽,面容清瘦,留浓密胡子,颇像影像中民国街头艺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墨镜,正如故居画像上所描绘的那样,这副墨镜的左镜很明显高出右镜许多。

这张照片出现在1947年“无锡县国民身份证底册”上,阿炳和妻子的照片都在其中,其上登记有两人的住处是“图书馆路三十四号”,并注明阿炳的职业是“演奏”。另外一份档案为1951年所建的户口登记簿,这一页档案显示了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盲,职业是道士。

在同页登记簿的空白处,记者注意到,有人用蓝色笔写有一行字:“华阿炳为全国音乐艺人”,字是繁体字,蓝色的墨水区别于原登记簿填写时所用的黑色笔迹,估计是阿炳去世后不久,档案登记人员所留。

根据这份档案,阿炳离世后不久,妻子董氏也告离世。档案同时也留下了线索:阿炳还有一个孙女“球娣”,1944年出生。阿炳和妻子逝世后,“球娣”的户籍从此地迁出。无锡市公安局档案科工作人员寻找发现,球娣现居上海,联系方式不详。但她曾在2008年4月接受了无锡本土著名作家黑陶的采访,详细回忆了她记忆中的“阿炳”。

原来球娣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孙女,董氏是前夫过世后和阿炳走到一起的。球娣大约4岁时,由父亲从江阴乡下送到无锡“亲娘公公”(无锡方言,奶奶爷爷)这里。“公公(阿炳)个子蛮高的,用现在的说法有一米七几。他有小辫子,再盘起来结在头顶。”球娣回忆说,“公公出去拉琴卖唱的时候,总是由我搀着带路。我拉好他的衣服,他一边走一边拉。公公经常在公园茶馆和广场上卖唱。表演完一段我就拿着公公的帽子,向周围看的人收钱。”

阿炳之谜 2 为何精通音律?

父亲是道士,在道教音乐中长大

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称作“小天师”

阿炳故居距离阿炳雕像不远,位于崇安寺内,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院落。进门处,一堵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牌坊竖立,这让整座院落更显得古色古香。左手边几间房子是展厅,介绍阿炳的身世及其非凡的音乐成就。展厅的大门上方悬挂“雷尊殿”三个大字,听名字便知这是一宗教场所,这让记者很是奇怪:阿炳为何会在此地长大?

阿炳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解释,阿炳本名叫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正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住持——当时的崇安寺是一个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场所。阿炳是父亲和无锡一个秦家的寡妇所生,按照道规,华清和不能娶妻。于是,阿炳自生下来后便被送到乡下,直到8岁时,才回到父亲的身边。华清和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也不是“父亲”,而是一本正经唤作“师父”。

如此身世对于阿炳来说自然是难以言说的隐痛,母亲在他一岁时便离世而去。母爱和家庭感的缺乏,也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伏笔。对于华清和而言,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自是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师父”将一腔父爱都给了华彦钧,11岁上下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等,倾其所有。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阿炳12岁便已能熟练运用各种乐器,16岁便能外出参加斋事,19岁就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阿炳被不少人称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师”。

回忆当初,球娣的记忆中多是和公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对阿炳来说,那时生活的重心却落在了如何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之上,对于身旁这样难得的温情,他较少注意和享受。

(责编:王昕)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