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里,越来越多的官员正在尝试着各种适合自身的微博表达模式,由此也揭开了官员微博背后的真实行动逻辑。 |
双重身份公私难分开,官员很纠结
显然,官员微博因官员自身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完全“私人化”终归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官员微博中的言论常常会被公众不自觉的贴上公共标签,尤其是在涉及政务话题探讨时,往往会被“放大”定格为官方执政者、或是官方机构的直接代言。
谈工作,还是谈生活?当官员微博不得不在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的转换中纠结时,微博官员们也频频会在去或留的问题上出现徘徊。
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许多积极入“微”的官员仍然选择了在微博上淡化官方身份或职务。一些党政官员虽然实名注册,但通常会注明微博与政事和身份无关;一些虽然化名但身份早已曝光的官员,往往回避进行官员职务认证,而是使用学术机构兼职身份,有些甚至连所在部门也不公开;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在微博上沉默的“潜水”。
然而,微博已然成为官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执政手段。
省委书记汪洋就曾要求,各地领导干部不做网络菜鸟,带头“上线”、“触网”、“开微博”。今年6月,广东省21名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网络应用技能考试,书记、市长们还被要求考核发邮件、看微博、上QQ、回复网友问题。
“来到这个位置上,就应该表达,掌握好话语权。为什么不尽量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说理想呢?”廖新波说。尽管有担心、有压力,但他觉得现在“关闭微博比开微博还要难”。为避免出现自己的话让“卫生厅被代表,医疗队伍被代表”的情况,他采取了将问题拿出来讨论、平等沟通表达方式,而在语言上也尽量去官味化。
其实,在多元化、草根化的微博话语环境中,习惯了传统政治话语体系的官员们,必须重新学习说话、听话,官员微博也必须遵循一种更开放也更有责任的行动逻辑。
“官员开微博首先要学会‘听话’,即倾听网友的意见、建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说,官员要在真诚的倾听中读懂民意,并以此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并学会在微博上“说人话”,不讲刻板、空洞的“官话”,而是以通俗易懂的真话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不忽悠、不作秀、不回避是基本原则,网络问政就要真问、互信,真听、实干。”秉持微博工作化的黄业斌也说。而在廖新波看来,官员微博不能哗众取宠,要守住本职和本质,因为里面包含着责任和良心。
而现实中,像廖新波一样,一批官员微博凭借自身的个性化表达引得了众多粉丝的热捧。微博官员们通过微博展示自身价值观与理念,发挥人格力与影响力,并由此强化和带动公众对其身后的政务职能部门的信任和理解。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巍青认为,微博官员在与网友的来往中,往往会体现出真性情、真水平。越来越多个性化官员微博的出现,既显现了广东政界的开放风气,也体现了从政者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