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许巧娜)1990年之后,为了应对两岸关系新局面,台当局陆续成立了“陆委会”与“海基会”这两个主旨相关、功能各异的重要部门。其中“陆委会”脱胎于“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主司两岸关系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与执行;“海基会”则受“行政院”委托,以民间机构的面目出现、处理两岸交流衍生问题。历来这“两会”的当家人选皆备受关注,舆论视之为主政者两岸路线的“急先锋”。过去20年间,“陆委会”已经经历了10任“主委”,“海基会董事长”也已四度更迭。借马英九此次调整“两会”人事之机,导报记者为读者细数20年来的“两会”人事变迁,并从中体悟两岸关系的沧海桑田。
10位主委的陆委会20年
李登辉时期———
催生两岸“起搏器”马是“幕后主委”
从蒋经国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开始,冰封数十年的两岸开始有了“关系”。“陆委会”就诞生于那个时代,成立初衷是为了协调台湾各部门处理大陆事务。不算候任的王郁琦,“陆委会主任”迄今共有10任,其中6位都产生于李登辉时代。1988年8月18日,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施启扬奉蒋经国生前指示,召集连战等人召开 “大陆工作会报”第一次会议。后来,施启扬成为了首任陆委会主委。
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贯穿了整个李登辉时代,彼时的陆委会并不像后来那样由谙熟两岸事务的政务官坐镇,每一位陆委会主委都是有资历、有辈分的政坛大佬。其中既有萧万长、苏起这样到了马英九时代仍能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有黄昆辉这样后来成了“深绿”中坚的另类。不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恐怕还是隐身幕后、时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马英九。其实,从那时开始,马英九就开始参与国民党两岸决策。作为“大陆工作会报”的执行秘书,马英九直接催生了陆委会这个台当局的两岸关系“起搏器”。
陈水扁时期———
蔡英文崭露头角 “一张白纸”逐渐染“绿”
陈水扁主政8年,陆委会主委一职相对稳定。从蔡英文到吴钊燮再到陈明通,从中可看出扁在两岸关系领域“独”性日益坚强的脉络。在蔡英文任内,两岸交流层面尚有春节包机、“小三通”等积极进展;而到吴钊燮上任后,台当局开始违背“四不一没有”承诺并不断“切香肠”,导致“终统”等危险动作;而到了陈水扁执政末期,接替吴钊燮的陈明通,干脆直接抛出“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草案这样的“法理台独”主张。
简单说,扁时代的陆委会主委,很难摆脱陈水扁两岸政策“应声虫”的角色。在两岸关系紧绷的局面下,陆委会主委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正是此阶段开始了“绿化”过程。2004年卸任陆委会主委之后,蔡英文很快选择加入民进党,从此踏上“璀璨”政途。
马英九时期———
一块“绿色”刹车皮 赖幸媛角色令人玩味
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后做出了一个令蓝绿阵营都匪夷所思的决定:延请时任台联党籍不分区“立委”的“深绿”人士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当蓝色的执政党遇上绿色的陆委会主委,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各界人士的揣测里,赖幸媛执掌的“陆委会”,与江丙坤执掌的“海基会”,或许是一种“相爱相杀”的纠结关系。“海基会”扮演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火车头,“陆委会”则是那块掣肘的“刹车皮”。但是当时没人能想到,赖幸媛这块“刹车皮”,一做就是四年。平心而论,过去四年两岸关系的高歌前行,确有“陆委会”的积极作用在其中。但是当马英九在第二个任期内,要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寻求自己的“历史定位”的时候,赖幸媛的处境就微妙起来了。正所谓“秋扇见捐”,赖幸媛的使命已经可以结束了。
海基会董事长的春夏秋冬
辜振甫:从无到有的奠基者
1990年11月,海基会成立,辜振甫以台湾工商协会理长身份当选第一任董事长。辜振甫是台湾最知名的“红顶商人”,与蓝绿政商关系都很微妙,因此历经李登辉、陈水扁时代,董事长一做就是14年。这也是海基会“确立两岸事务性商谈”从零到有最关键的14年:
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和辜振甫首度在新加坡隔着长长的会议桌历史性一握,结束了两岸38年来不谈判、不接触的历史。
汪辜再聚已是1998年,两会在上海达成四项共识。然而,就在汪道涵1999年秋天准备访台时,李登辉发表“两国论”,推翻了“九二共识”,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不再,两会商谈也被迫中断。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不断推动“急独”政策,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与前提完全被破坏,两会接触长期中断。
“壮志未酬身先死”,2005年年头和年尾,辜振甫和汪道涵相继离世,“汪辜时代”正式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