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个月前,刘京生在60岁生日的烛光前许愿,期待更好的明天;两个月后的今天,他的生命之火却开始在风中摇曳,逐渐微弱。此前的34年,他一直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度过——26岁时因伤失去双臂、腹腔重创,他却在短暂消沉后铮铮挺立,成了闻名遐迩的口足书画家,并为残疾人事业和公益活动全情投入,先后担任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会长、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
刘京生帮助过很多个“刘伟”。上世纪80年代始,他就在许多中小学作报告,鼓励孩子们自强不息。1982年,他和林达等几名残疾朋友牵头成立了“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下,1988年,北京市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近年来,他又呼吁成立了“失肢者专业委员会”。
他把大把精力献给了认识或不认识的残疾朋友们——组建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协会,为喜爱书画的残疾朋友进行培训,开办展览,互相交流;组织“失臂者艺术技能展活动”,提升更多肢残者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艺术技能;鼓励大家进行“康复创意开发”,并借助论坛和展会把设计辅助用具的“金点子”贡献出来,造福广大残疾人;主动担任北京市无障碍监督员,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督促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美好愿景。
2008年北京残奥会,刘京生和残疾朋友们共同创作了一幅百米长卷作为献礼。在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夫妇面前,他挥毫写下“超越、融合、共享”六个大字,表达了中国残疾人的豪迈情怀。
残疾人也有爱心和奉献的力量。多年来,他组织残疾人做书画义卖、公益活动,以各种形式支援灾区、帮助更困难的人群。他说,这是出于不幸者对不幸者的理解,更是出于对社会的感恩。正如他诗句中所写——“因为有了白色的帆,船儿吻过深情的海洋;因为有了坚实的马鞍,驭手热恋着美丽的草原……我的轮椅车啊,一下子拥抱住整个春天。”
晚香更喜相知在 一样精神不畏霜
——刘京生诗作《秋醉枫菊间》
上天对刘京生最大的恩赐,除了一颗坚强的心,还有一位善良而心意相通的好妻子。
这些天,56岁的毛大华一直为照顾丈夫忙碌着。家离医院不远,她每天一大早做好早餐赶来陪护,还要抽空回去为他做午饭和晚饭。“医院的饭油分大,怕他吃了钾太高,自己做,图个放心。”
这样的生活她早已习惯。自从1979年和丈夫结合,一次次住院、一台台手术、一天天琐事不断的生活,她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
当年,体健貌端的青春少女答应婚事,多半是出于同情,被父亲的劝告所打动——“嫁给他等于救了他”;而一步步搀扶着丈夫走过来,她已经成了他的双手,再也离不开。
和刘京生在一起,从未接触过艺术的毛大华学会了研磨、选纸、裱画。1987年,刘京生远赴长春进修艺术,每月生活费100元钱,而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才70多元,儿子也正上小学。毛大华就趁下班时间替人裱画,一张五块钱,常常一裱就是一个通宵。不久,刘京生又报名上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毛大华每天陪他走去上课,用录音机把讲课内容录下来,回来再一字一句整理抄写,供他复习。为了方便丈夫出行,她还“硬着头皮”学会了开车……在北京残疾人圈里,很多人都亲热地叫她“大嫂子”。